(二)战略支撑:数字经济赋能结构重塑
数字经济代表了围绕数据这种关键的生产要素所进行的一系列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经济活动的总和。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构成数字经济基础。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数字化转型正在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科技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第一,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数字产业化,以新兴产业(电子信息制造、软件服务、互联网平台等)为核心,通过市场化运作形成独立产业,提供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当前,我们要紧紧围绕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关键算法、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加快推进基础理论、基础算法、装备材料等研发突破与迭代应用。加强通用处理器、云计算系统和软件核心技术一体化研发。加快布局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神经芯片、DNA存储等前沿技术。加强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等基础学科的交叉创新,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鼓励企业开放搜索、电商、社交等数据,发展第三方大数据服务产业。促进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第二,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产业数字化聚焦传统产业(制造业、农业、医疗等),通过数字技术改造现有业务流程、管理方式和生产模式,实现效率提升和资源优化。当前,我们要大力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在重点行业和区域建设若干国际水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深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培育发展个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
第三,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近年来,我国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从“数据二十条”的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的创新探索,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改革格局。
国家数据局自2023年10月挂牌成立以来,坚持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一条主线”,统筹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三个建设”的工作思路,推动数据工作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数据工作新局面。根据国家数据局测算,2024年,全国数据市场交易规模超16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其中,场内市场数据交易规模同比实现翻番。这一快速增长态势,反映出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已从萌芽期进入快速成长期。在地方实践层面,各地积极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有效路径。
(三)空间优化:区域协同塑造发展新格局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作为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要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引领,以区域重大战略为核心,实现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为目标。当前,我国区域间发展差距依然较大。这要求区域协调发展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
第一,政策协同,构建高效体系。区域内的政策协调机制至关重要。区域协同的本质是打破行政壁垒,通过政策工具的系统性调整,形成“中央统筹、区域协调、地方落实”的治理闭环。
第二,东西部互助,构建均衡发展新格局。深化东西部互助,为构建发展的均衡格局提供了抓手。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基本国情,区域协同的关键在于通过产业协作实现“东中西部优势互补、高中低端协同发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优质生产要素的流动,东西部的经济合作更加密切。当前,我们要大力实施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从“成本驱动”到“创新驱动”,通过“东部企业+西部资源+创新飞地”模式,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创新要素双向流动,让“东部大脑”与“西部空间”深度融合,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第三,深化协作,创新共建新模式。区域协同的高级形态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近年来,鲁渝协作、闽宁协作等模式通过机制创新,从输血式帮扶转向造血式共赢,成为区域协作的新标杆。
(四)保障基石: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
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已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支柱,更是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保障。
第一,锻长板、强优势,以全球领先地位筑牢产业“护城河”。一是5G与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标准引领的“先手棋”。当前,我国5G发展已从“跟跑”转向“领跑”。由中国产业链主导NB-IoT(窄带物联网)技术已成为全球5G现行技术标准,中企在国际5G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二是新能源与绿色制造,赛道领跑的“新引擎”。在新能源领域,我国已构建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条。三是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在工业母机、机器人等领域,我国正从“中低端突围”向“高端领跑”跨越。
第二,补短板、强弱项,以产业基础突破“卡脖子”瓶颈。一是资金与政策双轮驱动,攻坚工业母机。二是关键技术攻关,打破“卡脖子”困局。把“卡脖子”清单变成“攻关路线图”。三是产业链协同创新。依托国家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我国正加速推动“从0到1”的基础研究与“从1到N”的产业转化。
第三,健全安全体系,以多层次机制应对“黑天鹅”风险。面对全球供应链不稳定、地缘政治冲突等不确定性风险,我国通过构建“监测预警、资源储备、生态优化”的安全体系,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一是动态监测预警,织密风险防控网。二是战略资源储备,夯实安全根基。三是生态协同优化,增强内生动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