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习把握要继续成功领导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加强党的建设和党的自我革命
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但是,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科学回答“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时代之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第18个专题“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收录了10篇重要论述,集中论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阐释了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实践路径。
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弘扬延安精神》《进一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开辟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等重要论述中,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是理想信念坚定、坚守初心使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以崇高理想凝聚磅礴力量;中国共产党是勇于自我革命、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直面自身问题,永葆党的生机活力;中国共产党是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构建起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以铁的纪律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中国共产党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时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把握历史主动,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这样的政党,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人民需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最可信赖的领导力量。
科学回答了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在《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建党原则》《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等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系统论述了党的自我革命方式,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就必须始终以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断审视自身问题,及时清除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勇敢面对“四大考验”,坚决战胜“四种危险”。
要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让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要有新担当新作为》《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等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要求全党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用“六个如何始终”概括了治党治国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几大难题,并提出了百年大党和党员干部如何展现新担当新作为的新要求。这些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百年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有的忧患意识和政治清醒。
政党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保障”。
四、学习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日益凸显,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亟待解答。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在前四卷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答案,这充分地反映在第14、15、16、17个专题之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首次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集中呈现,并与世界各国现代化议题相联,向世界人民更好展现了回答世界之问的中国方案。
科学回答了构建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第14个专题“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收录了3篇重要论述。结合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深刻阐明了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那就是积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在第15个专题“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6篇重要论述中,结合各国关系和人类发展,提出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等。这些重要论述对构建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科学回答,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全球视野、世界情怀与国际担当。
科学回答了怎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16个专题“携手推进现代化,实现共同繁荣”收录的6篇重要论述和第17个专题“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收录的3篇重要论述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球发展大势,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擘画了清晰路径。那就是积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携手各国推进现代化,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对怎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科学回答,为世界各国应对共同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总体而言,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大原创性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获得了更为完整的全面呈现,体现出理论提炼和战略实践双向推动的特点。这充分地反映在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形成的《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营造更有利国际环境》这一重要讲话中。在继承并发展以往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论述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为什么要建设、如何构建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界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努力目标,以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为实现路径,以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普遍遵循,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基本支撑,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战略引领,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这一界定是对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推进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事业的历史逻辑、经验智慧和价值追寻的理论提炼,其蕴含的实践要求,为我们走好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携手世界各国共同推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思想指引。
五、学习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底色是人民至上的中国理念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通篇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执政理念更加熠熠生辉。面对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以第9个专题“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红线,串联起各专题之间的人民至上价值理念,进一步回答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的人民之问。
在《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过上美好生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力量》《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回答了满足什么样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经过新时代十多年的奋力发展,在物质层面,人民不再满足于基本温饱,而是追求高品质、个性化的消费,对产品的质量、安全、设计等提出更高要求;在政治层面,人民期盼更广泛的民主参与,拥有更多表达诉求的渠道,享有更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保障自身政治权利;在精神文化层面,人民渴望更丰富多元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追求高层次精神滋养;在社会层面,人民期盼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在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享有平等机会与权益保障;在生态福祉层面,人民对清新空气、干净水源、优美环境的需求愈发强烈,期望生活在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中。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等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怎样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科学答案。那就是,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符合人民需求的优质产品与服务;在政治建设方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在文化建设方面,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在社会建设方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在《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始终贯穿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处处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与使命担当。这些重要论述不仅生动诠释了我们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尊重“人”的价值、看见“人”的能量、成就“人”的梦想的初心使命,也是新时代以来能够取得非凡成就的逻辑起点,更是中国共产党引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最深厚的价值底色和力量源泉所在。
六、切实在学思践悟中将思想伟力转化为实践动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是思想宝库和行动指南。学习第五卷,必须坚持立足原著原文、领悟原理原义,深化对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理解;必须深入掌握其标识性概念、科学性判断、逻辑性结构和原创性理论的内在关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建构和学理化阐释;必须坚持理论创新规律和理论武装规律相统一,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掌握历史主动的强大思想武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磅礴力量。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要将其与第一卷至第四卷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至第五卷作为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构成了一个博大的科学思想体系,其中蕴含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从历史逻辑看,第一卷至第五卷作为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孕育出的理论结晶,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作出的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从理论逻辑看,第一卷至第五卷体现了党的创新理论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科学体系的有机联系和逻辑演进,才能更好学习和领会第五卷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进一步科学回答。这“四个之问”相互关联、有机统一,为新时代新征程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提供了科学指引与行动纲领。我们要深刻领悟第五卷中蕴含的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将其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作者 | 周峰
责编 | 张一博
校对 | 范璧萱
审核 | 孙楠、叶其英
监审 | 刘斌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