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部主旋律电视剧,
掀起了“边追剧边学党史”的现象级热潮——
这就是《觉醒年代》。
它讲述了百年前,一代新青年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让人一次次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这就不得不说到最大法宝——“两个结合”。
“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
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
那么,到底什么是“两个结合”?
展开来说,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学过政治课的都知道,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但是,教条化的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
就像一支没打磨好的箭,
没法精准射向中国现实的靶心。
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校准方向,
终于让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中国具体问题之“的”。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一个结合。
再说说第二个结合。
文学家郭沫若早在一百年前就写过《马克思进文庙》,
描写了马克思与孔子的一场跨时空对话,
马克思发现孔子说的“大同”理念,
和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有相通性,
虽然这是文学虚构的场景,
但其中讲到的道理,却颇有见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
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命题,
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第二个结合,
神就神在两者的高度契合,
牛就牛在两者的相互成就。
看看党的二十大报告,
“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
这其实都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思想精华,
和马克思主义真可谓精准匹配。
你看啊,
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
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
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
我问问你,千百年来一直有个老大难的问题,是啥?
对咯,就是“贫困”。
面对这个挑战,我们党可以说是采取了硬核手段——
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
与中华文明“富民厚生”的传统智慧深度绑定,
结合中国实际,形成“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
并将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战略阶段,
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刚成立的新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
在全世界倒数第11名。
而和这组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到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在这个14亿多人口的国家里消除了绝对贫困。
再想想,我们为什么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
而是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就是为了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
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
可见,“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
让我们能够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你看,“两个结合”就像罗盘,
让百年大党在时代洪流中找准方向,
又如同高效的催化剂,
激活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沉淀的智慧,
让历史的长河激荡层叠的巨浪,
让流动的史诗在新时代续写万丈荣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