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1]《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作出“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部署。高校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必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在凝聚民族共识、汇聚复兴力量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校是阐释共同体理念的思想高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需要从理论上厘清内涵、凝聚共识。高校凭借学科优势与科研实力,成为系统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核心平台,为全社会形成思想认同提供坚实理论支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果。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阵地,承担着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学术使命。高校科研工作者应立足“两个结合”,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渊源,从秦汉的“大一统”理念到隋唐的“胡汉一家”实践,从近代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侮的抗争史到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辉煌成就,系统梳理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历史脉络。这种研究既回应了“中华民族从何而来”的历史追问,也阐释了“中华民族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学理支撑,彰显了中国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优越性。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传播,共识的形成依赖于精准阐释。高校要通过课堂教学、理论宣讲、学术研讨等多种渠道,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及中央最新部署精准传递给广大师生。在阐释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要清楚“是什么”,解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二要讲明白“为什么”,阐明这一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三要讲透彻“怎么做”,引导师生理解“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实践要求。这种多层次、立体化的阐释,使理论从文本转化为师生的思想认知,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高校是培育共同体认同的关键场域
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内容之一。高校应通过课程体系重构、校园文化浸润、实践体验强化等途径,将共同体意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课程是育人的主渠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融入课程体系建设各环节。要立足“三全育人”体系和“大思政”工作格局,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在专业课程中,理工科院校可结合区域发展需求,在环境工程、生物医药等专业教学中融入民族地区生态保护、民生改善案例;文科院校可在文学、艺术等专业中挖掘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历史事实,如敦煌文化中的多民族文化交融元素、元曲中的各民族艺术特色等。在思政课程中,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牵头组建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联盟,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思政“金课”,构建“理论+实践”双重维度课程体系。同时,要注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以语言文字认同强化文化认同,为各民族学生搭建顺畅交流的桥梁,夯实共同体意识的语言基础。
营造浸润式校园文化,强化文化归属认同。校园文化是隐性的育人课堂,对师生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可通过物理空间营造、文化活动开展、传播载体创新等方式,构建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生态。在空间建设上,可以设置中华民族特色文化墙、民族团结雕塑、非遗文化展示区等,让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受各民族文化魅力;在制度文化上,可以通过校训、校歌等精神标识传递团结统一理念,强化对共有精神家园的归属感。在活动开展上,要举办多民族文化艺术节、传统节日庆典等活动,展示各民族文化特色,促进文化交流互鉴。在志愿服务方面,可以组织师生赴民族地区开展支教助学、医疗帮扶、科技支农等活动。在研学实践方面,要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学基地,组织师生参观民族博物馆、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等教育基地,在誓词碑前感悟各族群众“一心一德团结到底”的誓言,在文物古籍中见证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三、高校是引领共同体实践的示范窗口
高校不仅是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的阵地,更是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桥梁。要通过服务区域发展、推动跨域协作、开展国际传播等方式,将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力延伸至社会各领域,成为引领民族团结实践的示范力量。
一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在服务发展中凝聚共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高校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将育人工作与民族地区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在服务发展中强化共同体意识。在人才培养上,要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造传统学科、发展新兴学科,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与龙头企业合作打造各民族人才培养共同体,为民族地区培养急需的应用人才、专业人才和拔尖人才。在智力支持上,要组织科研团队深入民族地区,围绕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等重大课题开展研究,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针对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要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分析;面对民生改善需求,要在医疗卫生、教育帮扶等领域提供专业支持。这种“需求导向”的服务模式,既可以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也可以使师生在服务中深化“共担复兴使命”的责任意识。
二要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形成全域培育合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高校要发挥牵头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企业协同联动的教育生态体系,形成全员参与、全域渗透、全程贯通的培育格局。在校园内部,要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办公室或相关研究机构,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定期评估教育成效并及时调整策略,确保教育工作精准高效。在外部联动上,高校可以与社区合作开展民族团结宣讲、文化展演等活动;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民族文化传承、传统技艺振兴等实践岗位;通过家长会、线上平台等渠道,引导家庭重视民族团结教育。通过“家校社企”协同模式打破教育壁垒,使共同体意识教育从校园延伸至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良性循环。
三要加强国际交流传播,讲好共同体中国故事。在全球化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需要内部凝聚共识,也需要外部增进理解。高校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要主动承担起向世界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使命。在内容建设上,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精神富矿,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在传播方式上,可利用数字技术创作纪录片、短视频等文艺作品,通过校际交流、国际文化活动等途径,展示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幸福生活。这种“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传播方式,不仅扩大了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的核心要义,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完善保障机制、扩大社会影响。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坚定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磅礴的民族力量,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中华大地常开长盛。
(作者简介:李敏,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
注释:
[1]《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 把握战略定位坚持绿色发展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人民日报》2023年6月9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