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陈文旭:共同富裕的理论源流与中国化实践(2)

二、共同富裕的中国化实践: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探索

中国共产党是在先进理论指导下成立和发展壮大的,一经成立就确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自觉地担负起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任务,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孕育了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萌芽,并进行了初步实践。李大钊在对中国的未来进行构想时指出:“社会主义是使生产品有计划的增殖,为极公平的分配,要整理生产的方法。这样一来,能够使我们人人都能安逸享福,过那一种很好的精神和物质的生活。”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同志在担任中共太行分局书记时提出“贫的变富,富的更富”的思想。“贫的变富,富的更富”与共同富裕思想存在内在的承续关系,但不能简单地认定其为共同富裕思想的原始形态。此后,邓小平同志将这一政策取向继续完善,核心是兼顾各阶层合理合法的正当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共同富裕”一词第一次出现于党的重要文献和重要报刊,是在1953年。这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发布庆祝新中国成立四周年口号,口号的第38条号召全国农业生产互助组的组员们和合作社的社员们“团结一致,发挥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粮食及其他农作物的产量,增加收入,争取共同富裕的生活”。同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向全国公布,其中提出,“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

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同年10月29日,毛泽东同志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这种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不是什么今天不晓得明天的事”。

在提出共同富裕后,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对于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大地上成功建立起来,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此后,我国进行各方面探索和建设实践,既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公认的成就,也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对实现共同富裕进行探索。然而,虽然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产生了共同富裕的提法,但当时的理解主要是平均主义的“同等富裕”或“同步富裕”。真正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在改革开放的推进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深化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李天翼监审:刘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