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陈文旭:共同富裕的理论源流与中国化实践(3)

三、共同富裕的中国化实践:改革开放后的阶段性演进

(一)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实践

邓小平同志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回顾这一思想的提出与演进过程,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新时代具有启示意义。

1.打破平均主义

推动共同富裕,首先要克服的,是共同贫穷的严重问题;首先要打破的,是平均主义的沉重桎梏。

1954年,邓小平同志指出:“看来,有些共产党员的头脑里平均主义思想还不少”“我们不能讲平均主义”。在1978年“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我们要在技术上、管理上都来个革命,发展生产,增加职工收入”“我们过去是吃大锅饭,鼓励懒汉,包括思想懒汉,管理水平、生活水平都提不高。现在不能搞平均主义。毛主席讲过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1978年底,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邓小平同志鲜明地提出“允许先富”,是为了反对积弊甚久的平均主义,目的是“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真正的共同富裕,产生于“允许先富”的必要条件之下。邓小平同志特别指出,“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这篇讲话还专门谈到,“在西北、西南和其他一些地区,那里的生产和群众生活还很困难,国家应当从各方面给以帮助,特别要从物质上给以有力的支持”。此后,共同富裕思想迅速为人民群众所知晓,并落实于生产实践之中。

提出共同富裕思想后,邓小平同志着眼于大力发展生产,从整体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同志强调,“任何革命都是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社会主义总要比资本主义优越。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使经济发展得比较快,人民生活逐渐好起来,国家也就相应地更加强盛一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应该有适当的物质鼓励,少劳少得,多劳多得”,“总的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鼓励大家上进”。

提出共同富裕思想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进入了邓小平同志的考虑范围。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同志在与外宾谈话时创造性地指出:“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邓小平同志还提出:“社会主义特征是搞集体富裕,它不产生剥削阶级。”可见,邓小平同志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紧密联系。以后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关于这两个重大理论问题的思考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而且,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思考,从一开始就包含了对“产生剥削阶级”的警惕,这与“消除两极分化”的观点具有重要联系。

与共同富裕思想的提出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1979年底小康目标的诞生。邓小平同志提出小康目标并逐步将其拓展完善,明确指出:“我们现在就是做一件事情,使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人口摆脱饥饿和贫困,达到小康状态。”“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翻两番。达到这个目标就使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摆脱了贫困,就为人类做了一件大事情。”在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我国进行着改革开放的初步实践,国家和社会的面貌得以迅速改变,在推进共同富裕方面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实践证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好办法。邓小平同志指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社会要保证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但是,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如果把共同富裕理解为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不但做不到,而且势必导致共同贫穷。”“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是整个社会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

2.防止两极分化

1984年11月9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机构成员、书记处书记贾恩卡洛·巴叶塔时指出:“我们党已经决定国家和先进地区共同帮助落后地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避免出现两极分化,但这不是要搞平均主义。经济发展起来后,当一部分人很富的时候,国家有能力采取调节分配的措施。”这段话主要聚焦解决区域差异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指出,“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有两大障碍,即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平均主义之后,防止两极分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逐渐凸显。邓小平同志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始终要注意避免两极分化。”什么是两极分化?邓小平同志作出明确界定:“所谓两极分化就是出现新资产阶级。”《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由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产生的差别,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差别,而绝不是那种极少数人变成剥削者,大多数人陷于贫穷的两极分化。”邓小平同志深入思考“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这一问题,明确提出“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邓小平同志特别重视公有制的重要作用,强调“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

随着实践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关于防止两极分化的认识更加深入。1986年,在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的电视采访时,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相对于出现新阶级的表述,这段话聚焦社会经济现象,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更有利于实践中的把握,同时对遏制社会贫富差距的自然产生提出更高要求。

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确保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中国共产党推进改革始终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既要克服旧体制习惯力量的阻碍,也要排除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干扰。邓小平同志鲜明提出:“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两极分化。”

如何防止两极分化?邓小平同志从主动作为的角度出发,提出“我们党已经决定国家和先进地区共同帮助落后地区”“经济发展起来后,当一部分人很富的时候,国家有能力采取调节分配的措施”。“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是强有力的。一旦发现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情况,国家机器就会出面干预,把它纠正过来。开放政策是有风险的,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政策和国家机器有力量去克服这些东西。”

3.体现社会主义本质

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同志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明确了其理论地位。

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具体措施,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设想,并与实践相结合。比如,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我们的发展规划,第一步,让沿海地区先发展;第二步,沿海地区帮助内地发展,达到共同富裕”。通过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的实践,很早就开展起来了。我国提出东部与西部建立经济协作区进行经济协作与联合,并设立上海和山西两个经济协作区。邓小平同志对此给与肯定:“搞经济协作区,这个路子是很对的。”邓小平同志提出:“可以由沿海一个省包内地一个省或两个省,也不要一下子负担太重,开始时可以做某些技术转让”“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在东部地区较快发展的基础上,党和国家帮助中西部地区抓住时机加快发展,提高广大中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执行扶持政策,帮助其发展生产和增强自力更生能力,逐步改变落后面貌,达到兴边富民的目标。

又如,邓小平同志考虑通过调节分配的方式,缩小收入差距。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一定要考虑分配问题。”“我们的政策应该是既不能鼓励懒汉,又不能造成打‘内仗’。”1993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在具体方法上,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调节分配,“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还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当然,决不能搞摊派,现在也不宜过多宣传这样的例子,但是应该鼓励”。

邓小平同志正视共同富裕是我国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邓小平同志预见到,共同富裕“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

(二)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实践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比较了世界社会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状况,总结了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坚持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江泽民同志看到了世界其他国家由于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引发的灾难性后果,警示中国一定要高度重视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大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党对共同富裕事业的引领作用的认识,强调“再分配注重公平”。

(三)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实践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要求妥善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突出维护社会公平的重大意义。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中国共产党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长期奋斗的历史进程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持续不断地进行探索而逐步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

报告人 | 陈文旭

责编 | 范璧萱

校对 | 李天翼

审核 | 张一博、孙楠、叶其英

监审 | 刘斌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李天翼监审:刘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