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马仲良:发展社会经济 促进社会和谐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2006年11月14号,《北京日报》发表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意见》。这个文件是北京贯彻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个文件。在这个文件里,写进了发展社会经济的观点。

那么,到底什么是社会经济?为什么要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对我们来说,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我觉得有必要做一些分析。所以,我今天重点就讲这个问题,即如何通过发展社会经济来促进社会和谐。2000年我刚提出“社会经济”这个的时候,没有引起太多的反响,甚至在理论界还有人很反对。但是,现在呢?没有听到太多反对的声音,而且我们开过两次理论研讨会,理论工作者基本赞成。为什么五六年转变这么大呢?这里面有个背景,就是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而社会经济的问题,恰恰是解决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途径、一种机制、一个载体。五六年前,社会和谐的问题还没有提到今天这样高的位置。所以,大家也没有太多的关注。

中共北京市委贯彻中央六中全会精神的文件是这么讲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并规范社会职业介绍机构参与就业服务,鼓励发展劳动派遣企业,稳步推进公益性就业组织的发展”。文件提出了推进公益性就业组织的发展,逐步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植范围,完善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制度。围绕构建和谐社区的要求,加大投入,大力开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大力发展社会经济。

什么是社会经济

首先说明一下,社会经济这个概念不是社会和经济。咱们说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常常把经济和社会这两个概念连着使用,一个是社会,一个是经济,两个概念的组合叫经济社会或叫社会经济。我认为,社会经济不是两个概念,不是两个词,是一个词,是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另一种经济,是与市场经济有区别的一种经济形态、经济方式。它是不同于西方、不同于市场经济的一种经济形态。

这个概念最初是由西方人提出来的,由法国、英国的理论家提出来的。社会经济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经济形态,它以追求社会和谐和安排就业困难群体灵活就业为主要目标,以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为主要载体,以承接政府的公益性公共服务项目和为社区提供价格低廉的服务为主要内容。从目的来讲,它是以追求社会和谐为主要目的的。而市场经济呢?它主要以创造物质财富、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主要目的。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主要是为了经济目的,增长经济总量,主要是利润的增长、财富的增长;社会经济则以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目的。

市场经济主要是安排那些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就业,这是它的另一个目的。而社会经济呢?主要是安排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人,也就是安排就业困难人群的劳动和就业。这就区别开来了。过去我们讲市场经济就是优胜劣汰,就是价值法则,你不能干我就解雇你;企业也是在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你不适应竞争就被淘汰出局,就破产。这是市场经济的铁的法则。而社会经济是什么呢?你不适应市场经济,好,你可以到我这儿来干活。如果你只想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就业的人就有活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人就在家呆着,吃救济。这样,钱摊在政府身上了,政府对这部分人福利保障的包袱就越来越重,而这些人也会越来越对社会不满意,有意见。所以,发展社会经济,能够让这部分人有一种自信心,自己还有就业的机会,自己还能为社会做贡献,自己还能挣点钱。对政府来讲,也减轻了一部分负担,因为这些人也创造一部分价值,这是发展社会经济的第二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促进和谐,也就是说政府开辟一个领域,花钱买稳定,花钱买岗位。就是说,可以通过这种渠道来满足这部分人的就业要求。在市场经济很难就业的人,又很想就业,那再开辟一个领域,发展社会经济,满足这部分人的就业要求。政府可以采取免税政策等优惠政策。为什么要给这么多优惠政策呢?为什么要赔这些钱来发展社会经济呢?就是为了发展、稳定、和谐。

那社会经济以什么为载体呢?市场经济是以企业为载体,企业是盈利性组织,必须给国家缴税,必须给它的投资者回报利润。而社会经济的载体是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它不是政府的组织,也不是盈利型组织。对非营利这个概念我再解释一下,这个概念也是从西方学来的。非营利指的是资本不盈利,劳动者还要按劳取酬,这叫非营利。西方的非营利概念就是这么一个含义。到中国,有的时候就误解了,非营利组织就都不挣钱,不是的,是政府往里投钱,投进的钱不盈利。慈善事业的基金会,慈善家往里投钱也是非营利,不打算赚钱,甚至这钱扔里头了,都不打算要回来了,这叫非营利。但是在里面工作的人要拿工资、拿奖金,这叫非营利。不是说非营利组织就都不收费,它也收费,只不过收的是劳务费,而不是资本盈利的钱。因为非营利组织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是不许分红的,所以,在企业里要分红的这部分钱在非营利组织是不收的。所以,非营利组织的服务费用、价格必然低于企业的价格,它以承接政府的公益性公共服务项目为主要内容。

也就是说,社会经济是干什么的呢?就是要做政府的公益性公共服务的项目。政府为什么要给它这些项目呢?因为政府出钱让这些组织给政府干活,这些组织的人员就有工资、奖金了。政府等于偏向了非营利组织,偏向了社会经济。为什么要偏向呢?因为政府有一个职责就是追求社会和谐,对不对?那我就偏向这个组织,就把这个活给它。如果是竞争,就不应该给它。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学历、技术、能力、年龄,都没有优势。要是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我不给它,给企业。但是政府不光是为了追求盈利,追求税收,政府还有一个追求社会和谐的任务,为了公共服务的项目能够同时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我就要偏向这些企业,这些非营利组织,偏向社会经济。这就是政府的一种垄断的权利,违反了市场原则。

所以,这些非营利组织按社会经济,就能够从政府手里接到这些活。如果不接这些活,跟企业抢活,抢不过。为什么?员工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术偏差,各方面都拼不过人家。在市场经济找项目,它拿不到项目。所以,只能找政府,从政府那儿拿项目,也正好是政府发包的一些项目。要说这是违反市场经济原则的,但它符合服务型政府的原则。服务型政府要为老百姓服务,这部分老百姓弱势群体、困难群体,政府得照顾他们,但是也得按政府的要求来干,不能到时候把活没干好,钱白给你发了,这也不行。

同时,社会经济组织还要为社区提供价格低廉的服务。为什么它要为社区提供价格低廉的服务呢?因为企业不愿意到社区里为老弱病残服务,这些工作很烦琐,很累,没有规模,没有什么效益。企业达不到盈利的目的,就不愿意干。那么,谁来干呢?就由社会经济组织,非营利组织去干。我不盈利可不可以?可以。我没有资本收益这一块,我也减税免税,国家给我很多优惠,这样我就可以去干。所以,它就能去干企业不愿意干的社区服务的工作。所以,社会经济组织主要做两件事,一是政府的公共服务项目,二是企业不愿意干的社区服务。

社会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

下面,我们再进一步把市场经济跟社会经济的区别做一个对比。因为从改革开放我们就学市场经济理论,到1992年,十四大报告把它写进了党的报告,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了这么多年,我们对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都有了比较多的认识。我从以下这么四个方面概括一下社会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

第一,发展目标的区别。市场经济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一点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一样的。这个企业,不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市场竞争中就要灭亡的,这是生存规律。企业要向政府交税,要是不向政府交税,政府就不允许你继续经营了。当然,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对某些特殊的企业,可以有优惠政策,但这是特例,不是一般规律。企业必须追求经济效益,而社会经济在这一点上和市场经济是不同的。社会经济主要追求的是社会和谐,讲求的是一种社会效益。

是不是所有国有企业都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我认为不是。应该有一部分企业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这是市场经济,要跟国际接轨。有一部分国有企业不是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主要安排下岗人员,政府给它活,主要以追求社会稳定为主要目标。否则的话,国有企业会甩下大批失业人员,会对我们国家的稳定、对我们党的执政地位造成严重的威胁。所以,我认为应该把国有企业一分为二,一部分纳入市场经济,跟国际企业竞争;另一部分纳入社会经济,尽量让工人在企业里工作,一般不提前退休、下岗,政府给他活让他挣钱,因为社会经济就是以多安排一些劳动就业人员为目标。也就是说,社会经济不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衡量社会经济的尺度主要不是经济效益,而是社会效益。

第二,运行主体的区别。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盈利性的企业组织,而社会经济的主体是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比如社团组织、社会企业。英国有很多社会企业也叫企业,但它叫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就是社会经济组织。所以,从运行主体来讲,这个市场经济是盈利性的企业,而社会经济的主体是非政府、非营利组织。

第三,从价格形成来讲,市场经济的服务价格是靠供需的矛盾形成的。如果说大家的需求很大,供给不足,那么就要加价,通过涨价刺激更多的供给者往这儿投,供给增加了,这样就满足了供给不足。如果这时候发生变化,供给很多,需求不足,那么就要降价。很多的供给者觉得在这里面利润太少,价格太多了,就转到别的地方,减少供给。通过供给需求的矛盾造成价格的浮动,来调节生产,这是市场及其价格形成的机制。而社会经济不是靠需求和供给的矛盾运行,不是由市场价格来定价,而是根据社会和谐的需要,特别是根据困难群体的支付能力来定价。比如说2007年春节,政府规定了火车车票的价格不涨价。为什么不涨价?照顾农民工,以便让他们能够以现有的收入买到回家的车票。这个价格就不属于市场价格,是垄断价格。这种垄断价格不是为了垄断利润,而是为了和谐,为了稳定。这就属于社会经济政策,不属于市场经济政策。

现在,有学者对春节期间火车票价格不涨价提出了反对的意见,认为这种政策“弊大于利,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市场经济的规律是靠市场供需调节价格,现在采取的是政府定价的方法,是垄断价格,破坏市场经济规律”。第二,他说,“这种办法造成了严重的腐败。有些人很难买到票,就要想办法买票,所以就得贿赂卖票的人。有些人就会利用这机会,采取内部的价格买过来,卖给别人的时候就涨价。这样造成了腐败,成全了票贩子”。那么,应该怎么办呢?他们认为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需求大,那就涨价,涨着涨着有些人就买不起了,就不回家了。因为涨价以后,铁路部门挣了很多钱,拿这个钱再去修铁路,再去扩张车皮来满足运输需求。我个人认为,这个理论有缺点,它只承认市场经济,不承认社会经济,认为我们所有经济领域都是市场经济领域。而我认为我们的经济领域分成两块,一块是处于市场经济领域,一块处于社会经济领域,不要把所有的经济领域都纳入市场范围。否定社会经济的观点的缺点就在这儿,它把所有领域都纳入市场。在市场经济领域,以上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我认为超出了市场经济领域,仍然用这种的观点解决问题,那就不正确了。 

我刚才讲,社会经济跟市场经济很大的不同是价格形成不一样。市场经济就是让供需来形成它的价格,而社会经济不是这样,它是根  2006年,在一次有关房地产政策的研讨会上,一些学者、大的房地产企业家参加了讨论。讨论什么?讨论政府该不该对房地产进行价格的宏观调控。有两种尖锐的观点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因为现在房地产价格越来越涨,老百姓根本买不起、住不起房。所以,政府必须控制房屋的价格,不能这么涨。但是房地产老板基本反对,认为“第一你控制不住,第二你也不该控制,这是市场。任何国家的政府都控制不住房地产市场,它是供需矛盾形成的。只要有需求,供给不足,这价格必然要上涨,谁也抑制不住”。另一派意见说,要从政治考虑问题,必须控制,不能光从经济考虑。我是第三种观点,认为房地产领域应该分成两个领域,一个是市场经济领域,按照市场法则运作,基本上按照供需矛盾来解决。政府可以控制,但是你要按照价格规律、价值规律去控制。另一个领域是社会经济领域,政府一定要控制,一定要拿出一部分房来由政府定价,这个价格的形成不是根据供需形成的,是根据老百姓支付的水平来定的。他们能拿多少钱,我们就定多少,让他们能够按他们收入的水平拿出钱来,购买房子;或者再低些,能够租这个房,能够住上房。这个价格不是供需定的,是根据当下老百姓的支付水平,由政府定价,但是进入的程序必须透明。谁能进入这个社会经济住房领域,必须有条件,收入较多就不能享受这个优惠,你要到市场去购买。比如公务员可以在这里购,因为政府有保证的,什么级别以下的教师可以购,收入在多少以下的人可以购。其余的人到市场去购,划这么一个界限,严格审查在社会经济领域里购房的条件,然后透明、公布。新加坡就是这样,很多国家都是这样。所以,从价格形成上,市场经济基本按照供需矛盾来调节价格,而社会经济领域的价格基本是根据接受者、接受服务的人的支付能力的水平,由政府干预定价。

第四,在用人原则上,市场经济按照市场的用人原则,叫优胜劣汰。企业能用100个人绝不会去多用那第一百零一个,因为养一个闲人就增大了成本,而且用这个人可能会影响那100个人都不好好干活。企业就怕有这么一个人,不好好干,能力差,照样在里面混,别人都跟他攀比,然后大家都不好好干活。所以,企业用人的原则就是优胜则用,劣则淘汰。这也是市场的用人原则,绝不能为了稳定,让企业背了很多闲人、不想用的人。因此,很多国有企业背了这样的包袱,还让它盈利,很难。而社会经济不是这样,它的用人原则是两个原则:一个社会经济里的主力,骨干是用市场经济原则,社会经济里的经理,他是领袖人物,得水平高,不能是脓包,要不然这工作没法搞,这个是市场的原则,是优胜劣汰的;而一般人员则是尽量以多安排人就业为原则。因为社会经济组织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多安排人,追求社会稳定,凡是想工作的人都想办法让你有个活干,让你有点钱挣。

为什么现在社会经济问题在国内外引起越来越高的重视?

我把它的背景分析一下:

第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就业困难群体的失业问题日益严重。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为龙头,八大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发达国家开始步入后工业社会,也被称为知识经济社会。一是信息科学技术产业包括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的建设,多媒体制造等,这些年发展非常快,这在中国也是发展非常快、产值非常高的产业;二是生命科学技术产业发展的态势非常好,像克隆、基因工程、人类基因图谱的识别;三是新材料科学技术产品,像超高压的材料,超低温材料,纳米材料;四是新能源科学技术产品,像太阳能发电,海水潮汐能发电,氢的同位素氘和氚通过受控热核聚变能变成新能源;五是环保科学技术产业;六是海洋科学技术产业;七是宇航科学技术产业;八是软科学技术产业。

这八大高科技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次质的变化。人类社会三百年前是农业社会,农业产业是支柱产业。从300年前到20世纪80年代是人类社会的工业化阶段,纺织业、机械制造业、重化工业这些传统的工业产业是支柱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知识经济时代,八大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八大高科技产业的产值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50%,成为支柱产业。而八大高科技产业的资源是人的智慧,是人的知识,区别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农业社会的主要资源是土地,谁有了土地谁就掌握了资源。所以,农业社会的战争是争夺土地的战争;工业社会的资源是矿产、煤矿、油矿、铁矿,工业社会的战争发生在争夺铁矿、煤矿、油矿;而知识时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所以,知识经济年代的争夺是人才竞争,残酷的人才竞争。

这造成了一个什么问题呢?造成了知识经济越发展,体力劳动者在市场经济领域越难就业。所以,美国的蓝领工人的失业率越来越高。什么造成蓝领工人失业率越来越高呢?就是因为科技越发展,机器代替人的现象就越严重,整个生产线用不了几个人,都被机器代替了。市场经济吸纳的是什么人?是有知识的人,有高技术的人,是人才,而那些只会做重复性的简单劳动的人,他们的工作岗位越来越被机器所代替。这就是高科技带来的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所以,美国、英国、法国这些发达国家,最新感受到了这个问题,科学技术带来了大量的蓝领工人的失业。蓝领工人怎么安排?让他们重新在市场经济里就业。有一部分人行,年轻人、聪明的人,但大量的蓝领工人却不行,他们一旦被市场经济淘汰,就很难再回去。这部分人就停滞在社会里,要么成为政府的包袱,政府得养起来,要有低保、失业救济各种保证,要么就成为一种社会动乱的因素。他们有能量,愿意工作,愿意显示自己,但是市场不给他们机会,不给他们条件,他们就要用种种办法发泄自己的能量,造成社会不稳定。

正是这种背景,使得这些发达国家想出了种种办法来稳定他们,安顿他们。社会经济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就是用市场经济安排那些有能力的人,能够在市场经济就业的人。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而不适应的人,就让他在另一个领域安排,让他干一些社区服务的事情。这些服务的技术水平比较低,安排的劳动量比较大,盈利性比较低。这是社会经济得到重视的第一个背景。

我们中国也是这样。这些年来科学技术也是迅速发展。特别是大城市,科学技术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很多企业要淘汰一些人,引起大量职工的下岗。这些人没有到退休的年龄,身体还不错,还愿意就业,就是没有岗位。他们失去工作以后,就非常不满,满腹牢骚,瞅什么也不顺眼,让他们到市场经济里就业又很难就业。给企业压指标安排,企业也是没办法,安排了以后又想办法解雇他们。

第二个背景就是福利国家制度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所谓福利国家制度是怎么回事?我在这儿简单介绍一下。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期,资产阶级并不重视工人的福利,资产阶级赤裸裸地追求剩余价值的不断增长,他们把工人当做雇佣劳动者,是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这就造成了工人阶级与资本主义制度严重的对立。资本主义初期的企业是不许成立工会的。像美国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罗,就明确指出企业管理不接受工会。工会是一个追求工人的福利不断提高的组织,这和追求利润不断提高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在相当一段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是压制工会的。就是现在,像巴基斯坦、菲律宾、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这些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很多企业还不许成立工会。1996年我到巴基斯坦讲课,认识了一个中型企业老板,他跟中国有些合作。我问他,管理这个企业用什么管理方法?他说用泰罗制。我问,工人要不听的话,怎么办?他说,我就扇他们大耳光。我问,他们要是找工会跟你抗议,罢工怎么办?他说“我这儿没有工会”。企业怎么会没有工会呢?他说我招工的时候先问这个工人,你入过工会没有,工人说入过,我就说不要你,别跟我这儿捣乱。再来一个,我也先问,“你入过工会没有,你准备入吗?”“准备考虑,你请,我就不要你。”所以,凡是到这儿工作的保证不入工会,这儿就是我说话算数,不听就扇大耳光。他就这么管理,初期资产阶级国家基本上都这样。

但是后来不行了。一个是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的艺术手段越来越高超,马克思主义用理论武装工人阶级,要推翻资本主义。十月革命又成功了,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这时候,资产阶级妥协了。所以,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资产阶级就开始推行福利国家,成立工会,让工会代表工人跟老板谈判,然后讨价还价。特别是在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展福利,用福利国家制度保证工人的福利,让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能够踏踏实实工作,不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不学苏联搞社会主义革命。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慢慢从风雨飘摇中稳定下来。马克思说的资本主义的丧钟已经敲响了,响了半天也没有能够埋葬。列宁说帝国主义已经垂死了,垂了半天也没有死。毛主席说资本主义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快进博物馆了,结果也没进。什么原因?多种原因。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资产阶级采取了福利国家的制度。你别造反了,你不造反我也让你日子过得不错,保证你成立工会,保证给你涨工资,给你上这个保险那个保险。到了瑞典,甚至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保险全都有。你还造什么反,还革什么命,这不挺好吗?工人阶级说是不错啊,我不革命了。许多工人就不搞社会主义,就接受资本主义的制度了。

但是,福利国家制度发展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什么严重的危机呢?就是老人越来越多,福利费的增长越来越大,结果这些费用越背越重,越背越沉。而这些福利费最初是谁给的呢?是纳税人给的。福利费越来越重,国家感到沉重,纳税人更沉重,因为你总是让我增税。老人多,福利费增长,最后的负担全压在纳税人身上。所以,福利国家制度危机造成了从里根到撒切尔夫人的改革,就是要减税,不要给纳税人那么多税的负担了。这场改革的结果就是减少了福利。这样,国家负担减轻了,纳税人高兴了,不再给我增税了,但是又出现了新问题。什么问题呢?困难群体意见大了:本来政府给我们的福利,给我们的保险,结果你削减了,甚至没了。于是,这些人不干了,抗议政府削减福利,要求增加福利,要保证享受各项福利的权利。后来又上来一些政府,英国工党左翼政府继续实行国家福利政策,把撒切儿夫人很多的政策又废掉了,说这个改革是失败的,因为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贫困人群意见非常大,又要求增加福利,甚至这种福利的要求比原来还多,比原来还高。实现不了,就有很多人上街游行抗议,造成了政府的危机。政府是两头为难,你说满足贫困人群的要求,增长福利,必然要增税;一增税,纳税人一片意见,特别是纳税大户意见更大,说你政府无能,向我们增加税收。所以,政府是左右为难,左右夹攻。发达国家陷入了福利国家的危机,是左也不成,右也不成。怎么办?

这时候,从克林顿到布莱尔首相就提出了第三条道路。什么叫第三条道路?第一条道路就是里根、撒切尔的道路,减税,减少福利。这条道路有利于纳税人,不利于贫困人群。第二条道路,继续实行福利国家政策,增加福利,增加税收。这条道路有利于贫困人群,不利于纳税人,遭到纳税人的反对。两条道路都试行了,都不行。所以,克林顿和布莱尔首相采纳第三条道路,发展社会经济。想办法让这些困难群体能劳动的都去劳动。所以,布莱尔首相提出了变福利为工作,变福利为投资,提出了一个新的福利改革的方案。就是说,这个福利还是要有的,但是变福利为工作。政府这个钱不能轻易给你,你要通过劳动换回这个福利。比如你是吃国家低保的,一个月给你四百块钱,这四百块钱不减少,还是要给你的,但是有条件,你必须到社区里清扫垃圾多少小时,清扫得好给你五百,再好给你六百,这叫变福利为工作。什么叫变福利为投资呢?就是这四百块钱仍然给你,但是给你投资创造了一个小的社会企业。你拿这个企业去挣钱,你挣出这个钱来,你挣的就不是四百,可能挣六百,挣七百。我给你这个福利,不是喂你,是我拿出一个投资让你创业,让你通过你的劳动挣回你的钱。布莱尔首相实行这个变福利为工作,变福利为投资,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大得人心。所以,在他这个政策的指导下,大量的失业者就去工作,去创造社会企业,去挣自己的生活费用,甚至挣出一些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收入。政府福利的支持没有减少,但是效果却比以前大大的提高了。这些愿意干活的人有了工作的机会,增加了自信心。原来认为没有工作了,心灰意懒,非常消极,现在有了工作,融入一个集体,觉得有前途了,有奔头了,生活还比以前提高了,变消极为积极。原来他们仇视这个社会,仇视这个政府,现在则融纳入了社会,对政府还有好感。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