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曾业松:树立新重农思想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今天,谈一谈新重农思想。中国历史上历来都有重农的思想,我们今天也重农,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个“重中之重”的思想和历史上的重农思想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把它叫做“新重农思想”。

历史上“重农”重什么呢?主要是重农业生产,重农民的数量。因为过去是农业社会,农业是经济基础,人要生存,要靠农业,政府要运转,要靠农业提供财政,提供税收,所以国家都很重视农业。农民种了粮食,满足了自己的生活需要还不行,因为政府运行的开支只能跟农民要。怎么要呢?建立农业税制度,通过农业税,让农民把劳动成果的一部分交给了国家,由此实现了以农养政。农业养政府就是这个意思。大家想一想,农民种地,收成的一部分交给了国家,也就是说,国家重农思想的一方面重的是农业生产,另一方面重的是农业税收,即重的是农民对国家的贡献,重农民的力气,重农民的力量,但是不太重视的农民的利益。这个表现除了在税收,我们还看到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历史上有些政治家发现,农民种粮交了税收以后,还有剩余,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在这个流通领域里面有利润,他们就认为,国家的财政要强大,仅仅靠农业的税收还不够,因此就提出一个政策,叫“重农抑商”。农民种地生产的粮食,自己不能拿到市场上去卖,谁来经营、谁来卖呢?就是国家专营。那就是说,农业只是一个生产环节,在农业成果的经营、流通环节上农民没有权利。就产业而言,农业本来是一个链条,从生产、加工到销售是一个产业链,我们现在叫农业产业化。而在“重农抑商”的政策制约下,农民就只能经营生产,农业就变成了一个生产环节,农业就没有利润,变成了一个弱势产业。

大家可以看到,历史上的重农经过的是由重农重税到重农抑商的过程。所以,我们看到虽然历史上我们重农,但是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是弱势产业。

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历史上有很多说法,一般的说法就认为,农业在历史上是“三个爷”管的产业。哪三个爷呢?第一个是土地爷,没有土地你没有办法种粮食。第二个是老天爷,气候不好,自然灾害严重,农业也就没有收成。第三个是万岁爷,皇上的政策不好,农民地种得再好也没多少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历史上虽然重农,但农民的日子并不好过,农业的收入并不是很高。

我们也知道,这是一个历史问题,那怎么解决?谁来解决?什么时候能解决好呢?

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试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央提出自己的奋斗纲领,最高纲领是共产主义,最低是新民民主主义纲领,有一条就叫打土豪,分田地。就是把地分给农民,农民有了土地,就只要交“皇粮”国税,不用交地租了,农民的负担就减轻了,所以农民的日子就会好过些。可以说,共产党从一开始就革命为民,主要是为农民,所以农民拥护共产党,支持共产党革命。共产党因为有了农民的支持,很快革命就胜利了,政权就夺取了。

革命胜利以后,我们兑现了诺言,把七亿亩耕地分给三亿农民。农民扬眉吐气,当家作主了。按理讲问题到这儿就解决了,农民有了土地了,成了土地的主人,“三农”问题就似乎解决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我们看到解放以后,党中央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近代以来中国老被外国人欺负的原因是西方已经到了工业化社会,我们还在农业社会。因此,中国要强大起来,必须搞工业化。而搞工业化,买机器造厂房就必须要有钱。可是,当时的中国是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根本没钱。没钱怎么办?怎么搞工业化,中央借鉴国外的经验,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一个对策,就是城市搞工业,农村继续搞农业,将农业的剩余价值拿去发展工业。这就叫“以农养工”。当时采取的就是农村支持城市的办法,这种办法就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这个结构确定之后,一系列的政策体制就产生了,叫城乡二元体制,农村户口、城市户口一分割,城里人享受工业文明,农村还是农业文明。农民多少年就是这样子将自己生产的产品,通过税收交给国家。同时,国家还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不能自由买卖的政策。然后,还实行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让农业产品卖得很便宜,工业产品卖得很贵。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拿更多的农业积累去发展工业。结果,到五十年代中期的时候,工业总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占30%多,到了70年代中期的时候,工业总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占72%。也就是说在2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通过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建立了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国民经济体系,这个是很了不得的。

可以说,我们国家农民对国家工业化的贡献是相当大的。工业化发展了,但农民的日子怎么样呢?农村的发展怎么样呢?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形成了,有的地方的农民连温饱甚至都解决不了,一天就挣几个工分,合几毛钱。面对这样一个状况怎么办?小平同志提出来支持农民家庭承包,支持农村发展乡镇企业,搞市场经济,实行对外开放。这一下,农村就活起来了,农村就发展了。农村发展了,到了2000年的时候,我们总体就实现了小康,人均达到800美元了。但这个时候看看,城乡差别仍然没有缩小,虽然总体上达到小康了,但农村的小康水平还很低,东部发达地区在百分之二十几,中部地区10%,西部地区还负14.1。农村一部分人的温饱还没有解决。到了2005年,人均GDP又翻了一番,达到1700美元,我们发现中部地区农村的小康才24%,东部地区农村的小康百分之四十几,西部地区小康才1%。城乡差别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改变。

所以,我们看到“三农”问题历来很重要,是一个历史的问题。目前三农问题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胡锦涛同志提出来,“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怎么才是重中之重呢?胡锦涛同志开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提出一个概念叫两个趋向。什么意思呢?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工业化,只有工业化了,才能解决三农问题,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就是工业化分阶段,不同的阶段三农问题解决的政策方针是不一样的。胡锦涛同志是从大的历史阶段来观察思考的。

工业化也有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中期阶段,发达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就是要发展工业,要有资金,资金从哪来?就是以农养工,所以两个趋势,就是工业化初期是农业养工业,农村支持城市,这是一个必然趋势。但工业发展了一定程度之后,有扩大再生产能力了,有利润了,工业就要纳税。工业利润越来越多,纳的税越来越多,慢慢的国家财政就由工业来支撑,不要农业来支撑国家财政了,像我们现在把农业税免掉了。2007年财政将达到5万亿,这个从哪来呢?全是工业企业和第三产业提供的。跟农业没什么关系了,也就是工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这就到了以工养政补农的阶段了。我们现在就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工业再发展,利润增多了,不仅可以支撑国家财政,还可以拿出来一部分去支持农业,扶持农业、反哺农业。这又是一个转变,也是另一个趋势,就是工业发展以后,我们要实行以工补农的政策。

这样一来,我们实行的方针政策跟以前的就不一样了,以前我们是向农民要钱、要粮,征收农业税,农产品统购统销,工农产品价格有剪刀差。现在我们对农民要少取,不取,多予。也就是说,我们过去是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现在我们要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由于这样的理论判断和现实判断,这样一个方针政策就确立起来了。

方针确立以后怎么实施?怎么贯彻呢?从2004年开始,中央一年一个一号文件,连续发了四个一号文件。

第一个一号文件是关于农民收入的问题,解决农民待遇的问题。什么问题呢?第一,农民跟其他阶层相比,收入太低。像2006年农民年收入平均起来是3587元,市民是11759元,比例是1:3.33。除此之外,市民还有补贴,所以收入是农民的五到六倍。第二,农民和其他阶层的人相比在地位上不平等,没有享受国民待遇。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解决的农民收入问题,所以所有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有关于农民的收入问题怎么解决的部分。中央的政策是两免三补,免特产税,逐渐减征农业税,三个月以后,总理宣布用五年时间减征农业税,五年以后免征农业税。这样两免政策就形成了。不仅免了,还给农民补贴。种粮食、购买农机具、使用粮种给补贴,这叫三补。“两免三补”体现了什么?就是体现了“重中之重”的思想,体现的就是两个趋向,体现的就是城乡统筹,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2005年一号文件讲农业生产,为什么?因为粮食安全一方面对13亿以上人口的国家很重要,另一方面对于很多农民来讲,种粮食仍然是收入的主要来源。怎么重视农业生产呢?还是原来那个政策,“两免三补,但是三补的力度加大了。用的概念叫三个强化。农业主要是提高生产能力,我们能把粮食生产出来,那么国家的粮食安全得到保障,农民的收入就有可能提高。

2006年一号文件讲农村问题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什么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呢?因为农民住在农村,农业是农村的主要产业。农村是个大概念,他是农民的载体,也是农业的载体。如果农村有问题的话,受到损害的是农民利益,影响的是农业的发展。如果农村建设好了,农民就能得到利益,农业也能得到发展,所以说农村是个总概念,农村是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发现农村的问题是跟城市相比较而言的,跟城市比较起来,农村发展得太慢,而且发展不平衡。农村的政策也有问题,跟城市比较起来很不平等。体制之间不平等,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就造成了农村的问题,农村问题严重就造成了三农问题。可以说,2006年一号文件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抓手,又是解决城乡关系的抓手,所以,中央决定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个重大决策。新农村建设推进以后三农问题就都能够带动起来,都能够有希望解决。你看,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到了2006年的一号文件,就是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体系、政策架构已经基本形成。

2007年又发了一个一号文件,叫《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什么意思?就是告诉大家今年的主题仍然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但是要求不一样了,要扎实推进,就是比去年的新农村建设要上一个台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么扎实地推进呢?一个重要的薄弱环节就是现代农业发展比较薄弱。这样一来,要扎实进,就必须强化现代农业。

你看四个一号文件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集中体现了中央“重中之重”的思想。首先是重发展,要重农业发展、农村发展、生产力发展,只有发展了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我们不是因为工业化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今天就不可能实行新的三农政策。这是一个方面。

发展了要干什么,发展了就要增加农民利益。所以,一是重生产发展,二是重增加农民利益。重农民利益是核心,我们发展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增加农民利益,怎么增加利益呢?废除旧的该淘汰的制度。比如说农业税废除了,改革了一些旧的不合时宜的政策。我们过去向农民要,现在给农民补贴。像这些政策可以说是重改革创新。通过改革创新增加农民利益,通过增加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生产就进一步发展。生产发展了,进一步增加农民利益,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为民理念。这就是科学发展观。所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中央现在的重农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跟历史上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同。很清楚,历史上重农思想是在农业主导的社会里面提出来的,而我们现在重中之重的思想是在工业化社会,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提出的新的重农思想,背景不同了,内容不同这是最重要的。在内容上,过去重农业生产,但主要是重农业税收,重农业生产但不让农民经商,重生产力,但是不重农民利益,叫重“力”,不重“利”。而我们今天呢?既重生产力的发展,更重农民的利益,所以我们既重“力”,又重“利”。“力”和“利”的关系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中央现在关于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的思想本质是什么呢?就是重生产力发展,重农民利益。这和过去传统的重农思想,重生产力发展,不重农民利益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我把中央的这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变化叫做新重农思想,就是这个道理。我想,大家在了解了中央这个新重农思想的背景和内容后,对于大家今后的工作是有益的,至少可以提高我们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重中之重”思想的自觉性。

(报告人系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