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鲁洪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与和谐社会(5)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格物就是感悟,看到自然物不是解释它的自然属性,而将它的自然属性和个人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目的是正心诚意,使自己的心归于正。在《易经》里这个“正”指的是天地之间的运行规律,在《大学》当中指的是社会的礼仪,其实这个礼也是依据天意来制定的。《易经》和《大学》没有本质的区别。正心是内心修养归于正,归于天道,归于社会规范,诚意、诚心,不能有半点虚假,不管是对人对己都要发自真情,这就是修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自己道德的提升,道德提升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修身,所以能科教治国。如果作为一种战略认真执行的话,那是国家之大幸、民族之大幸。人生三部曲,先学习,学习是为了修身,修身最终是为了肩负历史责任,政治责任。

老子哲学也是从自然感悟出发。“上善若水”,他感悟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农业文化中,水浇灌庄稼,庄稼丰收,作为君主治理天下,要像水一样善利百姓,不去争功争名。魏征见唐太宗,说“惧满盈,则思将海下百川”,害怕自己感到满足,不再前进,就想到大江、大海之所以大,是因为它把它自己的位置放的比小溪小流更低。要得到更多人的拥戴、更多的朋友,要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像水一样,不去争名,不去争利,这都是从自然物感悟到一种道德。

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叫“以柔克刚”。老子就是以柔克刚,“贵柔守雌,处下不争”,认为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柔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是人性化管理,在对方心理能够接受的情况下,不断地改变他。其实自然现象中的水滴石穿也是这个道理。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不断地战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这种情况之下,快乐怎么实现?知道个人力量太渺小,根本没有办法改变整个社会的情况之下,只能“安之若命”。古人说的命,并不像我们现在认识得这么迷信。所谓的命,就是自己所不能决定、改变的,由外力所决定的一种运作发展方式。知道自己没办法改变了,那索性就考虑好自己,社会可以黑暗,但是我要快乐,就想着把自己和万物混合为一,达到无己、无功、无名。

当然,如果你还是年轻有为的,那你要更多地记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如果你已经身居比较重要的岗位,就应该君子以厚德载物。如果50岁以上,那你就多考虑无己、无功、无名,顺应自然。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