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鲁洪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与和谐社会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先后出现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辛亥革命之后出现的,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巨大障碍。这种观念直到现在仍有很多的支持者。198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河殇》。在屈原的作品中,殇是非正常死亡,或者是早夭的含义。因此,河殇是希望黄河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早日消亡,不要成为四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障碍。应该说动机是好的,但是方法粗暴简单。文化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延续下来,本身就说明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具有一种强大的惰性。我们必须冷静面对这种顽强的生命力。

第二种观点与第一种截然相反:国粹主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好的,应该继承。现在这一派的学者在大陆的不多,在台湾和韩国有一些。韩国的国旗实际就是八卦,《易经》的太极图。现在世界上祭孔仪式,最传统的、最正宗的就在韩国。韩国人、日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拜让人感动。

第三种观点是毛主席提出来的,即吸取民主性精华,剔除封建性糟粕。这三种理论当中,毛主席说得更有道理。任何事物没有全对、全错的,都要辩证地看待。但是,实际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尤其文革期间,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如何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却是不能公开讨论的话题。造成的恶果就是,该继承发扬的没有得到继承发扬,该被摒弃的部分却恶性膨胀。所以很多大陆学者对传统文化,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蹲过牛棚的老教授们对传统文化更多的是感受到负面的影响。为什么现在敢讲了呢?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生生不息,就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周易》之所谓“易”,核心就是变易,生生之为易,也就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将传统文化提到这么一个高度不简单,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时代问题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就是我们这个话题的理论依据。在十七大报告当中正式提出来,让我们感到很振奋,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传统文化和党中央提出来的精神有一定的吻合,比如我们可以看出八荣八耻跟传统文化的联系。

传统文化的反思热潮在80年代开始。首先由国外热起来。西方学者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重的兴趣,最初是研究经济现象,他们认为东亚四小龙的经济高速发展能持续十几年应该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关联。他们觉得物质建设高速发展的背后,精神可能是重要的助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勤俭、勤奋、敬业对物质文明建设可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股思潮逐渐影响到大陆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所以于丹、易中天就赶了个好时候,大众都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当然,还有部分大陆学者反对全盘西化,认为建国以后对待传统文化表面上说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实是用西方文化取代了中国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