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鲁洪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与和谐社会(6)

 

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重要修养

第一,忧患意识。忧患意识归根到底是一种敬业的表现,实际上就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爱国主义不是一种口号,更多的是一种行动,要通过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每个人都要有这样一个长远的思考。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忧虑便有动力,有动力才会使个人的修养生生不息,才会使这个国家、民族生生不息,永远存在发展下去,不断走向强盛。从思维方式来看,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的起点,从逻辑结构上来看来自爱国。蔺相如就怕廉颇?他为什么负荆请罪?其实骨子里表现出的是他们对国家的责任,对国家的热爱,没有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古代太多的事例能表现中华民族这种向心力,尤其是到坎坷磨难的时候,外敌入侵的时候。在汶川大地震这种自然灾害面前,我们空前地团结、空前地凝聚,让人感动。

第二,积极进取。积极进取也跟热爱祖国紧密联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爱国,最主要的是要敬业、乐业。山东潍坊火车的相撞让人很痛心,什么原因造成的?原来是拐弯的地方在修路,应该减速,通知没有发到司机手里,司机不知道。很多事都是跟敬业精神、职业感、职业道德联系在一起的。每个人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就是对国家热爱的最具体的体现。孔子的话,“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我们的理想难以实现,但我还尽力去做,哪怕最终没有实现。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之中,也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周易》强调自强不息,如果人人都有这样一种精神,国家民族的发展该是怎样一个速度?

第三,就是八荣八耻里的团结互助。团结互助建立在善良、仁爱、推己及人的基础之上。孔子对“仁”有多种解说,最核心的是仁者爱人。孔子弟子问老师,什么叫爱人?爱人就这么简单,“泛爱众而亲仁”。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传统文化值得继承发扬的部分。墨子跟儒家不一样,墨子说兼爱,“兼相爱、交相利”,同等距离的爱所有人。孟子认为这不现实,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肯定有亲属远近,这符合人情,但是你不能够把这种有距离的爱改变成只爱自己的老,自己的幼,这就麻烦了。这种按照血缘亲属远近向外辐射的这种爱,如果没有道德修养为前提,其表现往往让人很失望,因为更多地考虑了家族裙带关系。孔子说自己的思想是两个字:“忠”、“恕”。忠恕之道,从消极方面来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自己不想被侵害,也不要侵害别人;从积极方面来说是“己欲立而立人”,要想在社会上站的住,有发展,就应该千方百计成全别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想在社会上发展通达,一帆风顺,也要成全别人,给别人造成这样的条件。儒家思想因此充满了人性,充满了爱。更高的境界是“圣”。子贡问孔子,如果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把自己的财产广施给老百姓,能够救济他们,怎么样?能不能叫做“仁”?孔子说这岂止只是“仁”呢,这已经是圣人,尧舜都没有达到这么个高度。孟子说“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之初,性本善。从哲学角度来说,这样的说法是有点问题的,中国传统儒家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善良的,理由是什么?孟子说小孩掉井里,所有见到的人都会产生恻隐之心,没有功利目的,所以说是先天的。孟子是山东大汉,说话很直,他说如果没有恻隐之心,非人也,如果没有羞恶之心,非人也,都算不上人,人和禽兽的区别就在这四个方面,修养是人与禽兽的区别。人的发端是“仁”,人的核心是爱。知道害羞,知道惭愧,有罪恶感是义之发端。义就是宜,就是适宜,就是怎么做才对,怎么做正确。儒家非常强调“慎独”,就是一个人的时候,也要非常谨慎,也不能够触犯社会道德,孟子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哪个对,哪个错,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就是智之端。还有一个是“信”,言而无信非人也。仁义礼智信,都是值得继承发扬的。

孔子认为,应该民以孝为先。按照自然顺序,有天地后有万物,有万物后有男女,有男女首先有家庭,有家庭之后才有社会,所以首先对生你养你的父母感恩,有这样的心情,有这种孝,才可能做到对朋友的信、对君主的忠。总体上说来,古人认为是看你对你的父母怎么样,就知道你对待朋友会怎么样。“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等,孔子说的孝是什么呢?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这不叫孝。孝的核心是什么?敬。是精神层面的,孝敬。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