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鲁洪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与和谐社会(3)

 

人与人之间以什么为基础?诚信。人与人之间怎么相处?和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汶川地震中表现出的同情、关爱,有多大能耐使多大能耐,这就是中国人“讲信修睦”的具体表现。

古人眼中的和谐社会是怎样的?孟子说:“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壮所用就是年轻力壮的人能被社会所用,都有一个工作。参照这句话,我们目前很多举措动机是好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比如说新《劳动法》一颁布,我们学校就抢在新《劳动法》实施之前解聘了所有的临时工。制订政策的动机是好的,但是忽略了过渡和衔接。“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於己。”,货物太多了,因为担心被抛弃在野外,浪费了,不得已把它收藏起来来。“力恶其不出于身也”,看别人干活,自己闲着不好意思,主动要参与。有点像现在的志愿者,不必为己。“谋闭而不兴”,谋指的是扩张、侵占,人和人之间的勾心斗角,这些都关闭,不兴起。“盗窃乱贼而不作”,没有盗窃乱贼,是因为物质极大的满足,都能吃饱饭。比如说砸井盖这种现象很丑陋,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饭都吃不上,逼上梁山了。物质极大丰富以后会怎么样?“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就是大同社会。儒家最重要的闪光点体现在两处:一个是主张贤能政治,选贤于能,大同社会。另一个是富而教民。就是先让人们吃上饭,然后再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硬,有一手先硬,先得吃饱饭。不是先下岗再教育,而是先上岗再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

道家也希望实现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但他的社会是小国寡民。国家大了不好治理,最好是以镇为单位,容易达到和谐。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就是把死看的很重,不背井离乡,不迁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家的动机是好的,愿望也是好的,但是方法上有点问题。庄子和老子都是道家,但他们不一样:老子最终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告诉他如何管理国家;庄子就考虑我个人怎么快乐的活着。古代知识分子都是儒道互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学教材里的《庖丁解牛》,编辑者不了解中国文化,认为庄子是通过庖丁解牛告诉人们应该掌握规律。陶渊明读懂了庄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里远离功名利禄,功名利禄就自然远离了你,也就不会打扰你、摧残你了。所以庄子思想在古代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文人或者是政治家倒霉的时候就想到庄子了。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没职、没权、没行动自由的时候,怎么办?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里写鱼游的非常快乐。你读了《庄子》就知道鱼在庄子笔下成了快乐、自由的象征。柳宗元写鱼是什么意思?鱼都这样快乐,人却没有快乐,没有自由,用鱼的快乐反衬人的痛苦。

因此,从总体来说,古人的所思所想都指向和谐。那么通过什么来构成和谐、达到和谐呢?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