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转变增长方式(2)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那么,新的增长方式和传统的增长方式有多大的区别呢?通俗地说,传统的增长方式把地球看成一个取料场、排污场。我们原来的说法是中国地大物博,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现在看来,说中国地大物博,还是对的;但是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种说法就错了。我们人口很多,很多的资源被人口大数一除,人均就赶不上人家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将地球看成资源库和排污场,经济系统的一端从地球大量开采资源,生产消费性产品,另一端向地球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循环经济就是要在生产、消费、流通的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资源。这里我为什么强调可以利用的资源呢?前面说过如果我们不计成本,任何废弃物都可以变成资源。我们不要忘记,要看花多少成本、花多少钱来转变资源的问题,有没有必要把垃圾都变成资源。我在美国参观过好多废水处理厂,水处理以后直接卖给自来水厂,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循环经济的核心词有两个,一是代谢、一是产业共生,我们要对它进行科学的界定,但现在不是这样,循环经济成了一个筐,什么都成了循环经济。这是要不得的。

一般情况下,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要消耗资源,要影响环境。目前我们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也是资源消耗迅速增加的阶段。我们的能源消耗、材料消耗的增长是有道理的。道理是什么?看一下我们现在每年增加的建筑物大致有20亿平方米,还有很多的桥梁、高速公路,这些东西都是要消耗钢材、消耗水泥的。国外的情况怎么样?1956年美国在第三产业就业的人口已经超过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总和,也就是说1956年他们已经完成工业化了。工业化中他们也消耗了钢材、水泥,但现在消耗的少了。中国的情况不一样。中国的工业化尚未完成,20亿平方米的房子不是靠气吹出来的。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说我们多消耗了多少钢材、多少水泥,没有可比性,因为我们的发展阶段跟人家不一样。当然,也应该看到我们在资源方面确实存在问题。2004年我们用的石油占世界的8.1%,石油涨价了,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因为石油涨价,2003年我们进口石油多花了50多亿,2004年多花了100多亿美元。从世界整体看,资源分布不均匀。石油最富有的三大地区,一是中东地区,一是里海地区,还有美洲地区。中国幅员辽阔,但是人均资源并不富有,煤多油少气不足,人均煤炭是世界人均的55%,石油是11%,气是4%。其他资源也是一样,人均赶不上世界平均水平。

从发展历程看,没有一个国家是靠自己资源完成工业化的。我国提出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现在看来难度很大。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没有成功,跟俄罗斯合作的步子不大。还有铁矿石,现在世界上铁矿主要由三大企业垄断。2003年铁矿石涨了150%,2004年涨了71.5%,2005年开始讨论2006年的价格,卖家还要涨。2004年是日本代表买方谈的。为什么他们同意涨71.5%?因为日本早就开始买矿山了,他们有股份;涨价对他们基本上不产生影响,我们却因为涨价增加很多的成本。我们这两年上了很多的钢铁项目,自己的铁矿石不够只能买,买的越多花钱就越多。石油进口还有个很大的问题:世界一共有七个海峡,我们进口主要从新加坡这边的马六甲海峡,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因素,主要是没有足够的海军力量保护它。

从国内资源来看,2004年的资料表明,我国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12.6%,石油占4%,天然气占1.2%,占世界的比例都很小;我们人口占21%,人均资源不足就是这么来的。刚才说到资源的状况是煤多,按照原来的评价是1100亿吨储量,按照2004年的产量只够采59年。国有矿产企业除了煤矿之外还有铁矿山,现在很多矿到了老年期、中年期,要关闭,最典型的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很多矿山产能下降,要关闭了。

在能源、资源不多的情况下,确实应该承认我们在利用上还有很多的问题,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还有重复建设。比方说建房子的使用问题。我到长三角好多地方看过,80年代盖的房子基本没有了,都是90年代,或者90年代以后盖的房子,都是新的,一般房屋的使用周期只有十年,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浪费。按国家标准应该50年,国外的房子设计生命周期是100年。此外,中央电视台八月份做过一个调查,说国内24个省市83个城市有限制小排量汽车通行的规定。中央电视台还做一个非常好的栏目,叫“节约中国”,介绍了许多好的经验。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地方的政策跟资源节约、环保的理念是有差距的,找各种借口限制小排量汽车,不但不节约,还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现在,个人消费者买车已经考虑经济问题;如果没有限制政策,小排量汽车的销售肯定要增长的。

环境保护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考虑因素。联合国环境署1998年公布,根据1995年数据,当时世界上十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五个在中国;那时的广州、贵阳都在五个里面。最近我到贵阳看过,他们环境质量已经改善了很多,我看比北京好。最新公布的是2002年的数据,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16个在中国。我们的环境质量是在改善还是在恶化?至少在数据上还不容乐观。最近我到山西去,没到城里就感觉到了空气混浊尘土飞扬充满一种气味。是什么味?好像是炼焦散发出来的呛人焦味。当地的经济确实是发展了,确实有很多人收入多了。他们是如何致富的?我听有人讲过,小煤窑主采一吨煤的成本20多块钱,在当地可以卖到200多块钱;就是很小的10万吨的小煤窑,一年也可以赚上1000万。他们对安全要不要投资,采煤以后对环境的影响,要不要善后治理等,都没有考虑,没有将这些进入成本,所以我说他们赚的钱里面有不干净的东西。

从大的方面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也是一个方面。我们国家经济增长很快、出口增长也快,在国外还碰到了非贸易壁垒问题。非贸易壁垒不像配额,主要是技术、环境标准方面的限制。当然,这两年国际贸易中配额有回潮的趋势,比如说我们出口到欧美的纺织品数量要经过反复谈判才能确定。又如,2003年欧盟专门派了一个代表团到中国来谈判,希望中国向他们出口焦炭。为什么?焦炭生产中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果大家出去看一下就会发现,一个小炼焦炉子会影响一片山头,到处乌烟瘴气,发达国家已经不生产这些东西了。初级产品、原材料生产是要付出环境代价的。由于我们处于国际分工的原材料加工的地位,给我们的资源环境带来很大压力;但你没有实力,在国际上就没有你的话语权,这就是我们要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最主要的原因,不发展不强大说话根本就没人听。

现在欧盟发出来两个指令,一个是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问题,还有一个是限制有毒有害物的使用问题。据专家研究,这将影响我们国家相关产业1.6万亿的产值、700万人的就业机会,还有两万多企业的生存。在废弃物质回收上,废旧家电也是一个问题。专家提出很多数据,原来我知道的是,家用电器包括电视机、洗衣机等一年淘汰的数量约1200万台,现在有人说1300万台。还有手机、电脑等。国家这么大,要淘汰的数字确实很大。还有,原来说电脑每年淘汰500万台,现在有人说将近2000万台,淘汰的手机最新的数据是8000万。这些东西都需要我们回收、分类和加工利用,这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内外做法与经验。

刚才我主要讲了一些循环经济的概念问题、提出的背景问题。无论是发展循环经济,还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都需要我们付出实实在在的劳动,需要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那么,国外是怎么做的,我们中国是怎么做的,人家已经怎么做了呢?下面主要讲一讲这方面的情况。

循环经济这个词,在国外有两种说法,在日本叫循环型社会,他们讲社会的废旧物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问题。在日本,这个问题是由通产省产业结构协会提出来的,日本词叫“产业结构审议会”,翻译成“协会”。根据日本提出的规划,到2002年环保产业产值37万亿日元,提供1400万个就业机会。关于具体的物质循环指标日本也有一些,比如说循环利用率提高40%,原来是10%,提高到14%。日本循环型社会框架是这样的:资源投入后生产,包括制造和流通,生产出的产品经过消费和使用,使用后要废弃,在这些过程中要有物质的循环,最终还要处理处置。日本提出循环型社会的实际原因,是没有地方建垃圾填埋场,找不到地方放垃圾。日本垃圾填埋场埋什么,和我们国家不一样。我看过日本的几个填埋场,都是填放垃圾焚烧后的粒状物,体积已经减少了很多,尽管这样还是找不到地方填埋。我们现在的城市化很快,但是,如果到城市的周边看看,可以看到很多的垃圾堆;原来北京在二环之外有几千个,我在好多城市都看到城市周围的垃圾堆,说明“垃圾围城”在我国不是少数。解决垃圾填埋确实需要引起重视,这也是日本提出构建循环型社会的原因。

日本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法律大概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促进循环型社会建设基本法;第二层次是两个综合性法律,一是资源有效利用法,一是废弃物回收与清扫法;第三层次是专门法,比如说容器包装物循环法、废旧家电循环法、建筑废物循环利用法、有机食品循环利用法、报废汽车循环利用法等。既有基本法,又有综合法,也有专门法,组成了日本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的法规体系。此外还有绿色采购法。在这些法律中,规定了不同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公众的责任,规定了废弃物的处理顺序:首先是减量,以后是再利用,以后是热利用,最后才是处理处置。我曾经听一个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博士讲过一个故事,他回国时有台八九成新的电视,如果留在日本要交废物回收处理费,他不想交钱就带回来了。到海关时海关人员对他说:“你的电视没办申报手续,要没收”。博士说他很高兴。为什么?因为留在日本要交钱,现在被海关没收了还给他省钱了。这个故事是说日本处理废物要个人交钱的。在我国的东南地区,从国外进口废旧物资的贸易做得不错,通过贸易也赚了不少钱。反问一下,国外为什么不处理?处理这些废物当然可以产生产值,当然可以解决就业问题,但也是要投入的,而且对环境的影响很大。2002年绿色和平组织跟我们的国家环保总局开过一个会,我看过他们出的材料,说广东贵屿搞废家电回收、拆解,到处搞得乌烟瘴气、黑水横流。这实际也说明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

我这里有一张来自G8会议上的图,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日本循环型社会倡导的东西,也就是3R原则。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我这里主要是向大家介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未来立法问题,我们将循环经济的边界究竟划在什么地方?对这个问题国内在研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日本也好、西方也好,他们强调的是废弃物的减量、回收问题。西方国家怎么发展循环经济也有不同做法,日本还有一种生态城镇建设的形式,实际上相当于我国的再生资源园区。据日本的研究专家讲,到2004年底日本已经有24个城市开始搞生态城镇建设。我们国家环保总局也推了6、7个省的生态城市建设,但重点不同;如何进一步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还要深入研究和工作。

下面谈一谈德国是怎样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内之所以有循环经济这个词,要归功于我们的专家把德国的一个法律翻译成“循环经济法”。德国专家对该法的翻译有不同的英文说法。我看过几种翻译表述,有的专家翻译成物质闭路循环和废弃物循环。在我们的《循环经济学》一书中,列出了一系列法律名称,德国的循环经济法我翻译成为《物质循环和废弃物管理法》。有人翻译成物质闭路循环,但我为什么不用闭路?有两个原因,一是有的东西不可能闭路循环,或不能完全闭路循环;二是有的物质循环可以达到很多次,如铝的使用。在中文里,循环已经有了这种含义,所以我用简单的中文表述就是物质循环。德国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一系列废物循环指标。这张表里面说的汽车回收利用率,废电池回收利用率等问题。说来说去,经济一定要有产业相伴随;没有产业就谈不上经济。德国提出到2020年废旧物质处理产业达111亿欧元,解决就业人口20多万。其他国家也规定一些废旧物资回收的指标。我个人看,无论是废旧汽车,还是废塑料、废橡胶这些东西,回收率看你跟什么比,如果跟能回收的比,我们国家回收是最好的;如果跟总量比,无论是生产量还是消费量,我们国家都低。我们的很多东西现在还不能回收,还没有到能回收的时间。比如2003年我国消费了2亿吨钢材,50%多用于建设。现在建在楼里的能回收吗?建在高速公路、桥上能回收吗?都不能回收。我们现在的积累也不够。我看过一个统计,发达国家,无论美国还是日本,工业化高峰时,年人均钢材产量500―700公斤,我们现在是多少?200多公斤,我们还有差距,我们的消费和积累还不够。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这是最经典的例子,研究循环经济的专家几乎都要提到这个地方。我国的很多人都到这个地方参观过,想学人家的经验。2004年中国大概去了200个代表团;原来参观是不要钱的,最近听说要收1200欧元的介绍费。卡伦堡好在什么哪儿?1999年我写文章介绍过,这是世界上运营最成功的生态工业园。其中,上游企业的废弃物变成了下游企业的原材料。电厂是这个园区的核心。前面说过,能源不能循环利用,但热能可以分级利用,比如电厂的高温蒸汽供应给制药厂用。制药厂原来有锅炉,后来改造时经过经济可行性评价,认为用电厂的蒸汽更合算,只要建两公里的管道就行了;电厂100度左右的热水给城市的供热站进行集中供热,从而减少了当地350个烧油渣的炉子。大家知道,烧油渣会乌烟瘴气,这是不能完全燃烧引起的;减少350个炉子,使城市空气质量得到改善。五、六十度的水供大棚用,三、四十度的水放到水池养鱼。类似这种例子中国多的是。我们在北京良乡看到过,地热水抽出来搞大棚,再搞养鱼,实际上就是把热水分级利用起来。在该园区的其他联系还有,比如炼油厂原来的火焰气不排空了,而是被电厂用做燃料;炼油中脱硫产生的硫酸用于制硫酸。也就是说有用的东西都用起来。

这个生态工业园为什么能运行成功?应该认真总结。据说很多代表团都写过这类的总结,有的写三条,有的写四条。我有1999年写的文章中,总结了它的五条成功经验。首先是法律的作用。外国人制定法律必须严格遵守;不遵守有两个结果,一是坐牢,二是赔得倾家荡产。外国人法律意识强,是因为法律必须得到严格执行,不执行的代价很大。我们现在出台了很多法律,执行情况怎么样?我现在不好评论。比如说,国家环保总局2004年公布的数据,环境影响评价达标率100%,也就是说新上项目都做环境影响评价了。环境排放的数据越来越好,但是环境质量却没有得到提高,说明我们的目的跟手段脱节了,总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第二条成功经验是经济效益。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产生在三个环节,第一减少了排污,也就减少了付费;第二原料用废弃物或副产品代替了,购进原料的成本也就降下来了;第三环节生产的产品可以卖钱。整个效益评价下来,用我们的话说是“增加值多了,经济效益提高了”。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来说,这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如果不能产生效益,那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干什么?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第三个成功经验,是企业诚信。我们看这里企业之间的联系,企业之间的物质交换是通过贸易形式进行的,企业之间不存在欺诈、拖欠的问题。我在浙江做过调研,一家企业建了一个废水处理厂,原来的五家印染企业是分别处理废水的,这家处理废水企业跟五家企业签了合同,集中处理污水。原来每家企业都知道治理的成本,集中治理后仍按每吨2.8元收费。污水处理厂成为该镇上的交税第二大户。为什么?因为水处理也存在规模效益问题。企业分散处理,一要跟环保局打交道,存在交易成本;二有处理成本。由于规模小单个企业的治理成本实际超过2块8。同时该地也不存在拖欠问题,因为大家都认识。卡伦堡园区里的企业之间也是如此。相互不欺诈是产业链能够完成、能够链接得比较好的原因。第四个经验就是技术。产业链的联系也好,废弃物变副产品、变原材料也好,都要通过技术来实现,并不是想连接就连接起来的,产业链的连接是靠技术才能实现的。第五个经验是风险管理。由于产业链被联得越来越长,如果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可能影响其他环节,这就要加强风险管理。所有这些因素加起来就是园区运行比较好的经验。最后还要说的是,这个园区不是规划的,而是经过二三十年逐步演变形成的。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