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贺强:当前的经济形势和金融形势(2)

另外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理论上讲,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所以我们有一些人幻想着使人民币加速升值,来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因为去年也出现了通货膨胀,一直涨到今年。实际上客观现实跟理论并不是一回事,我们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加速升值,而这种加速升值有利于抑制国内通胀了吗?并非如此。在人民币加速升值的时候,我们的物价也往上涨。为什么国内物价上涨呢?说明产品供不应求,而产品供不应求,加速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我们加大国际采购的力度,把商品拿到国内市场,这不就供求平衡了嘛,教科书这么讲是对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人民币连续升值三年,反过来美元连续贬值三年,但是在国际市场上,以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的价格暴涨了几倍。人民币连续升值,最近官方统计公告是15%,我们自己算的是20%,我们算得比较高,按这个大数算,最多升值了20%。而我们去国际采购,多花了几倍的成本去采购大宗商品,比如说原油。现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原油供应不足了,有50%以上需要进口。你越需要大量进口,我就给你来个大涨价,美元越贬值,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就越暴涨。2005年上半年每桶38美元,到2008年上半年涨到147美元,涨了几倍。而人民币与此同时升值了多少呢?所以我们还是划不来的。理论跟实际不是一回事。

人民币升值、贬值,还通过通胀率来表现。通胀率越高,越说明人民币贬值。对国内的企业,特别是对国内的老百姓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国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一出现通胀的迹象,会毫不留情坚决打压。

那人民币升值和贬值,实际上还可以通过利率来表现。加息、减息都涉及到人民币升值、贬值。因为利率就是人民币这个金融商品的价格,像一个茶杯从10块涨到15块钱,说明它增值了,从15块跌到10块,说明它贬值了。

人民币升值贬值,最起码通过以上三个“率”——汇率、通胀率、利率来表现。这三“率”之间,存在一种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密切关系。我们动了一种率,另一种也会跟着动。我们要想投资,想理财,就必须对三个“率”之间的变动关系要有一个大概的把握。把这个研究熟了,就会发现很多投资机会,就会提前规避很多风险。

第一,利率与通胀率的关系。举个美国的例子,前一阶段美国利率不断下调,美元兑人民就不断贬值,炒外汇的人感觉只要美联储一公布利率下调,人民币兑美元,美元兑人民币,一下子就下一个台阶,表现非常直接。而美元的下跌,以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价值就暴涨,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推动来推动去,就有可能推动消费资料价格上涨,从而引发通胀。那么国内,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想问大家,你们虽然没有买股票,没有高价去买房子,但是你想想,你的财产有没有损失?实际上,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包括我,可能我们的财产都有一定的损失。因为你虽然没有买股票,没有买房子,但是肯定每个人都有一笔钱存到了银行。这次利率下调之前,我们一年期利率就是4块1毛4。实际上,我们到现在为止是负利率。什么叫负利率?就涉及到利率与通胀率的关系。银行的利率,央行公布的利率叫名义利率,名义利率减通胀率得出的数就叫实际利率,减出来的数是负的,就叫负利率,比如说我们一年期是4.14,而我们前10个月,虽然物价大幅度滑落,我们通胀率平均是6.6,二者相减还差不多两三个百分点,这个就叫负利率。

第二,汇率与通胀率的关系。我说1994年的通胀很严重。为什么这么严重?因为当时没有发现,除了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比较顽固以外,实际导致这轮通胀高居不下、非常难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在1994年1月1号开始动了汇率。1993年年底,中央发了一个汇制改革的文件,推出了两大举措,决定在1994年1月1号开始实施。第一大举措是汇率并轨。1988年我们价格并轨,没有成功。那么客观地说,实际上当时还没有完全具备全面价格改革的条件。因为我们当时的经济背景是短缺,虽然改革10年了,但当时供应还没有极大的丰富。在短缺情况下,搞价格并轨,方向只有一个,它必然就往上涨,所以老百姓恐慌了。我们走得有点急了,急急忙忙要铲除官倒,要把差价消灭,但没有成功。这次汇率并轨力度很大,1美元本来换5.87人民币,一下子调整为1美元换8.7人民币。人民币贬值了将近3块钱。现在人民币连续升值了三年多,才升了1块多钱,当时,对社会的冲击影响是巨大的。

从好的方面来讲,极大的刺激了中国的出口。大量商品出口,而且出口换回来大量美元、大量外汇。很多外国投资者受到刺激,带着美元到大陆来投资。同时也刺激了外国游客,拿着美元到中国消费,便宜了。现在有一句时髦话,国际热钱大量涌入中国,其实早在1994年就发生了。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搞了第二大举措。就是对外汇统一实行强制性的结汇售汇制。一开始是对国内企业实行,1996年以后扩大到三资企业,全面实行强制性的结汇售汇制。结汇售汇制,我给它评价是高度集中统一思想下的藏汇于国的理念,跟计划经济思想一脉相承。但是客观地说,当时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当时中国外汇储备最低的时候只有20亿美元。我记得,当时宝钢二期工程找日本政府贷款,日本政府拒绝贷款,理由是中国外汇储备太少了,政府信用太低,怕还不上,所以不敢借。事实教育了我们,这个宝贵的稀缺外汇必须掌握在国家手里,要不断增加外汇储备。在这两大政策下,从1月1号开始,我们外汇储备迅猛增长,很快突破了1000亿,现在又突破了1万亿,已经是1.92万亿。现在的金融形势跟这1.92万亿直接有关。

外汇储备是越多越好吗?现在看来不是一个好事,最起码直接面对两大问题。一个就是庞大的外汇储备中的美元就地贬值的问题。另外一个就是它如何投资问题。不投资,外汇积压在外管局,积压就是浪费,就是损失。外汇必须通过流通起来,保值增值,可是国内花的是人民币,它只能在非人民币区去投资,到国际金融市场去投资,甚至到美国投资。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风险问题。一直到现在,美国金融危机,我们这种投资有多大的风险,都值得思考。这个后面我再给大家讲。

汇率跟通胀率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关键是我们这种结汇售汇制,企业出口创汇,手里拿到了美元,通过我们商业银行,用人民币把它买断,就不断转化成外汇储备了。通过结汇售汇制,美元变成了外汇储备,导致人民币大量投放了。通货膨胀是金融概念,是指流通中的货币膨胀,就叫通货膨胀。结汇售汇制渠道导致人民币大量投放,而且投放大部分是中央银行发放的基础性货币,功能要放大的。投放到流通领域中的人民币太多了,所以就变成了通货膨胀。所以,一方面用收紧政策压物价,压通胀,另一方面人民币大量投放,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就使得这轮压物价非常难压。强制压,结果企业就压跨了,这种牺牲太大了,所以这种经验教训必须要吸取的。

现在,强制性的结售汇制改成不强制。可是,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预期下,别说企业,老百姓手里有了美元,也赶紧换成人民币。虽然不强制了,但是还照样是大量美元往你那儿堆,所以外汇储备飞速增长,而且就地贬值。不仅如此,更主要的是我们长期实行结汇售汇制,导致长期以来人民币大量的投放。到现在为止,每个月的货币供应量都是大幅度增长。别看有收紧的货币政策调控,总体评价我们货币政策,一方面非常紧,但另外一方面也非常松。货币政策有两类,一类是调价格的货币政策,一类是调数量的货币政策。调数量的政策,主要是从货币供应量来体现。这5年我们从适度从紧到从紧的货币政策,政策越收越紧,但紧的是调价格的货币政策。调价格的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各种率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连续17次上调,存款利率连续7次上调,贷款利率连续8次上调,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紧过。可是我们调了整整5年半,才达到一点效果。这个货币调控政策的效率怎么这么低呢?实际上,货币政策本身可圈可点,是因为调价的政策越收越紧,调量的政策却一直放松。货币供应量,MR叫广义货币供应量,从1997年到现在,大部分时间都是15%以上的高增长,每个月如此。我们GDP才10%、11%,可是我们的货币供应量月月如此都15%以上的高增长,这种增长本来是不正常的。在从紧的货币条件下,我们甚至高达18%的增长。

我给大家也稍微普及点金融常识,什么叫M0、M1、M2。这是一个货币层次。M0是指流通中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M1是狭义的货币供应,是M0再加上企业短期的存款,短期的,流动性比较强,变现性比较强,随时可以拿出来花的。M2是广义的货币供应,是M1加上企业长期存款,再加上居民的储蓄存款。货币供应量每年、每月都很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结售汇制的通道,导致每月大量投放人民币,只要外汇贮备急剧增长,不断增长,那么同步的人民币就不断往外投。2005年上半年,M1开始下穿M2低位运行,M1低位运行,M2高位运行。这就说明当时股市非常低迷,企业投资愿望不足,居民消费与投资愿望都不足,大家把钱全存银行了,而企业不仅存银行,把短期存款变成了长期存款。但是2005年以后,M1大幅度上升,而且很快突破了M2。因为这两年大牛市行情使大量资金被吸引入市,甚至出现银行居民储蓄存款搬家的现象,全搬到股市里炒股票了。2007年1月份居民储蓄存款减少了2700亿,很多人担心影响银行的正常经营,所以要打压股市。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当时我跟工总行的副行长请教过,一个月银行储蓄存款减少了2700亿,对商业银行经营有没有影响?行长回答很干脆,没有影响。老百姓从银行把钱搬到股市了,存到证券公司嘛,证券公司还得存回银行,只是户头变了,居民储蓄存款减少了,企业存款增加了。就因为这个理由要打压股市,这是不科学、不对的。

现在,M1又下降到M2,因为股市一年的大熊市,连续暴跌,使大家纷纷从市场撤资,所以2008年一季度非常明确,商业银行一下子增加了2.4万亿存款,其中有1.8亿是居民储蓄存款,大部分是股市里面套现出来的。这对股市不是一个好现象。

结汇售汇制一直实行到现在,导致人民币不断地大量地长期地投入,投到流通领域。过去只要货币供应量一扩大,增长率一提高,立刻就会引发明显的通货膨胀。而最近几年,货币供应量不断扩大,绝对值肯定比过去大多了。但现在这几年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反而是低通胀,一些专家觉得很奇怪,人民币投出去都跑哪儿去了?他们说人民币失踪了。所以就潜心研究这个问题,而且给这个问题起了一个玄之又玄的名字,叫人民币之谜。这几年年度的物价实际上都不高,大部分时间在2%以下运行。2004年上半年物价逐步攀升,全年一算才涨3.9%,2007年物价连续涨了一年才4.8,在5%警戒线以下,所以低通胀。人民币都跑哪儿去了?实际上这根本就不是一个谜。原因很多。在研究过程中,我把1996年看成一个重要的分水岭。1996年以前,我们很大一个经济背景是短缺。在短缺的背景下,过多的投放到流通领域的货币,这个货币首先必然要冲击消费者市场,引起物价上涨。但是现在背景转换了,1996年以后,我们经济越来越低迷,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商品过剩,从短缺变为了过剩。特别表现为去年一年物价大幅度上涨,但是在物价大幅度上涨同时,很多商品价格在回落,包括小汽车价格也在回落,说明过剩。过剩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原因是大陆货,因为我们企业技术含量低,能提供的大陆货商品,我们已经充分消费了。传统四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以前还发号供应,现在没有什么新需求。大陆货商品,包括服装,包括其他的商品,我们已经充分消费了。新的需求不是那么太旺盛。另一个原因是老百姓心目中长期存在一个被迫储蓄的现象,这实际上是一个金融现象,就是说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未来不确定性增强了。这是一个投资术语,翻译过来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未来的风险增加了。我们收入确实在增加,每个人在享受着改革的红利,家庭收入在增长,但我们的社保制度、医疗制度又不太完善。所以我们只好有钱就存银行,哪怕是负利率。因为老百姓长期形成一种理念,银行就是政府办的,银行从来不会赖帐,银行从来不会破产,所以利息一分钱都不会少算。这种情况说明,一是消费遇到了新的问题,消费动力不足。这就说明我们这轮要刺激消费谈何容易。所以现在你看这些政策,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实际上首当其冲变成了扩大投资。真正想刺激消费不那么容易。

我们十七大提出三套马车的理念,靠什么推动经济增长呢?以前是靠出口和投资,十七大强调要靠消费,消费、出口、投资共同推动经济增长,三套马车的理念。而且我理解应该是消费增长,现在是这样吗?不是。在推动经济增长过程当中,有的数据表明,我们消费的贡献率只有22%,这是最低的。出口推动GDP增长有27%,而40%多还是靠投资。现在要想扭转经济不好的局面,主要还得依靠投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消费动力不足,大量投放出去的货币没有冲击消费者市场,所以就没有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是物质不灭,钱投出去不会失踪的,实际上钱投出去跑哪儿去了?钱都溜回银行,再加上政策从紧。比如说对银行来讲,我们的银行经营的是传统的金融业务,传统金融业务就是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到现在仍然如此。本来我们想效仿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他们的存贷款业务早就是夕阳业务了,因为它风险太大了,早就萎缩了。他们靠什么盈利呢?靠发展中间业务。比如说给基金当托管人,收取托管费,为基金申购赎回,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这都是低风险、高收入,这都属于中间业务。这两年资本市场大力发展,银行开拓了很多中间业务,但是股市一暴跌,全部不行了。所以现在还是老办法,有钱只能存银行。但是你注意,我们这种古典的商业银行的业务,再加上宏观调控,客观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就是迅速把社会资金吸纳到银行体内,而又放不出来,这是当前金融形势的一个重要的形势,甚至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商业银行是以不断地大量地吸收存款赖以为生的,不断提高存款利率,这不更加速从全社会吸纳资金,大量的资金流入银行。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