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造成公德意识缺失的原因
我刚才讲了这么多,其实都是一些现象,都是社会公德中发生的一些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我们在节目当中也曾经探讨过,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解释,有专家的解释,有普通百姓的感受。这里面,我首先讲几个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在我看来,可能这些解释不完全正确,甚至可以用某种误区来形容。
比如说,有这样一种解释,说现在社会公德缺失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年轻人身上。这些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他们生长的环境,说这些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娇生惯养,所以缺乏生活的自理能力,缺乏一种对生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意识,所以才会造成一些公德的缺失。就像我们刚才讲到的,某大学的那些新生连买饭排队这样的道理都不懂,这不就是独生子女没有教养或者说不懂规矩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吗?其实,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社会公德缺失的现象在年轻人身上确实存在,甚至是比较严重的。我们知道,很多的学生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又要接着问一句了,是不是只有孩子们身上才有这些毛病呢?是不是只有这些年轻的青少年身上才有这些毛病呢?我们中年人、老年人、其他的人,甚至包括党员干部身上是不是就不存在这样一些毛病呢?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不是。既然不是,既然这个毛病大家身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那这个解释就不成立了。
还有一种解释,这种解释是比较常见的,认为公德缺失主要是因为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利己主义泛滥,人都自私自利,只认钱,不讲道德。这好像也能解释一些现象,但实际上呢,不能从根本上说明问题。为什么呢?我们在节目当中曾经讨论过一些话题。比如说见死不救的问题,光天化日之下,大街上有人被抢了,被抢了之后呼救,旁边有很多的人,没有一个人出手相救。甚至出现有人落水之后,其他的人比如说他的亲属,因为不会水,央求周围的群众说谁会水谁下去救一下,有人就提出来说你给多少钱?是啊,只认钱,这不是正好说明现在拜金主义的严重吗?实际上,像这样一种现象,不是今天才有的,早就有了,甚至在改革开放以前,这种现象就有了。
十九世纪的时候,有一个美国的传教士叫明恩浦到中国来传教,呆了很长时间。以他对中国人的观察,写了一本书叫《中国人的特性》,详细记载了很多中国人身上的一些特点,其中就多次描述了中国人比较冷漠,对落水的人见死不救、冷眼旁观,有的甚至趁火打劫。他还观察到,每一次着火的时候,总会有一堆人们在那儿看热闹,但是很少有人组队上去救火。更有甚者,他还记述了这样的事情,有人在路的中间挖了一个坑,车辆过来以后就陷进去了,陷进去之后呢,就有假装是好心人的人出来抬这个车,抬完车就向车主要钱。由此可见,见死不救,甚至坑蒙拐骗等情况早就有了。二十世纪英国伟大的学者罗素曾经到中国进行访问,也观察过中国人的一些特点。他同样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认为中国人有很多优秀的品质,但是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这个明显的缺点在他看来就是自私、冷漠,而且是特别的自私、特别的冷漠。这个问题在他看来有一些不可理解。
不仅仅是外国人,包括中国的一些思想家,实际上对这个问题也有所观察。比如说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维新变法的杰出人士梁启超先生,1902年就在文章中说: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者。什么意思?我们国家最缺的是什么呢?其中之一,公德。他接着讲,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然而于私德,事关《论语》、《孟子》诸书,道德所层出者,其中所教,私德居十之九,公德不及其一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中国历来道德文章很发达,而且对道德的认识、对道德的研究也不能说不早。但是,这个道德偏重于私德,而不是公德。我们看一看像《论语》、《孟子》这样的道德典籍,记载了中国人所遵从的道德原则,但是其中教导给我们的私德占绝大部分,十成里面占了九成,公德十成里面还不到一成。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1945年在《乡土中国》这本社会学名著中也指出,中国的城乡生活当中,最大的毛病就是自私,扫清自己门前雪就算不错的了,还算是有公德的人;普通的人把垃圾往门口的街道一扔就完事了。他说,引发这种公德心被自私驱走的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以“我”为中心的亲属关系网,由此导致中国的人伦关系、人际关系都是一个熟人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血缘之间的亲属关系。而我们过去传统的儒家所讲究的正好是这样的一种关系。他打了个比方,说这种关系网就好象把一个石头子投到一个水面上,于是产生一圈一圈的波纹。离我们最近的当然是跟我们最亲的,稍微远一点的是跟我们次亲的,这样一圈一圈扩散开去。中国人特别讲究的就是这样一个一个的圈子,特别在意的也是这样一个一个的圈子。一般来说,我们会看到很少有中国人会在他认识的人,或者会在他的亲朋好友中干一些不道德的事情。比如说随便吐痰,不守规矩,调皮捣蛋,坑蒙拐骗。但是如果出了这个圈子,那就不好说了。
另外一位当代的算是一位大儒的梁漱溟先生,他在1949年也说,公德恰为中国人所缺乏,往昔不大觉得,自与西洋人遭遇,乃深切感觉到。其具体表现是缺乏法制精神,西洋人之执法与中国人之徇情,缺乏组织能力,缺乏纪律习惯、公共观念,乃至于造成这类现象的原因。什么意思呢?就是讲公德恰好是中国人所缺乏的,过去还不大觉得,跟西洋人、跟欧洲人一对比就感觉到了,具体的表现就是我们缺乏法制的精神。比如说西洋人崇尚执法、法制的精神,而中国人讲人情,讲人情世故。中国人缺乏组织能力,像是一盘散沙,缺乏守纪律的习惯还有公共的观念,这些都是跟西方人不一样的。当时,梁漱溟和另外一位思想大师熊十力,他们两个打过一次笔仗,就是探讨中国人公德观念为什么比较淡漠。比如说熊十力曾经给梁漱溟写过一封信,进行探讨。为什么中国人缺乏公德呢?他说,家庭是万恶之源,衰微之本,无国家观念,无民族观念,无公共观念,而曰伦理本位,何异于中国社会呢?他还说,孟子主张以孝治天下,坚守小康之壁垒、宗法思想,狭隘一团,未达天下为公之大道,什么意思呢?根本就是讲中国人为什么会缺乏公德心,这里面跟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太重有一定的关系。家庭是万恶之源,因为中国人太讲家庭观念,所以,国家的观念、民族的观念、公共的观念相对就比较淡漠一些。中国人考虑事情考虑更多的是不要影响自己的家庭,不要影响自己认识的亲朋好友和跟自己家庭有密切关系的这样一个圈子。一旦影响到这个圈子,自己会有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有外界的,也包括自己内心的一种谴责。但是,这个圈子以外的东西考虑得很少。
所以,早在我们大力推行市场经济之前,一百多年以前,中国的、外国的很多思想家就已经关注到了中国人公德心、公德观念比较淡漠的现象。由此可见,不仅仅是到了今天我们搞市场经济了,大家都认钱了,一切向钱看了,我们才会出现社会公德淡漠的情况,这种现象由来已久。
当然,对社会公德淡漠的解释还有一种认识,认为社会公德之所以淡漠,就是因为我们在历史上有一段时间对传统道德彻底否定,把传统的东西都丢了。所以,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这些西方的垃圾才趁虚而入,造成今天中国道德沉沦的状态。这种说法好象也有一定的道理。那么,中国历来是一个以道德伦理治国的社会。中国古代的圣贤们,他们所著述的,除了针对国家社会的管理之外,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讲人和人之间怎么来相处的这些伦理和道德的知识。在中国文化当中,道德的地位也是特别的高。中国人这么看重道德,如此讲道德,为什么还会出现公德薄弱、公德缺失的情况呢?是我们过去的好传统丢了吗?是过去先贤的教导我们都忘了吗?但这样的一种解释,有时候似乎也很难说服人。为什么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的节目当中曾经请过社科院的一位教授,他是一位强烈主张在社会现实当中重举传统文化、重拾传统道德的人物,被称为新儒家。这位学者写了很多的书、很多的文章,力主在我们的社会道德实践当中重举儒家的思想、儒家的价值观念。但是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位极力鼓吹传统道德、传统文化的人物出事了。出了什么事?这位老师后来被美国人抓了。为什么要抓他呢?就发现他和走私人口有关。这位老师怎么走私人口了?说他利用假结婚的方式先后把六个妇女带到了美国。因为他本身是有美国护照的。他利用假结婚的方式,结婚了就可以把一个女的带过去,带过去之后又离婚,离婚之后回来又找,又结婚,再过去。这个事情东窗事发之后,大家都说,哎呀,你看看,你看看,道德沦丧,连鼓吹儒家道德、鼓吹传统道德的大师,道德品质都如此低下,你说说,传统道德已经沦丧到什么地步了?实际上,我们在讨论当中,很多专家就指出来了,其实,如果按照我们传统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念来衡量,这位老师的行为是符合我们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的。为什么这么讲呢?他帮助过的这六个女的个个都是跟他认识的,都是非常需要帮忙的,身世说白了都是很可怜的。他看到这些人需要帮助,于心不忍。自己如果能帮助的话为什么不帮助呢?而且,自己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似乎也不违背美国的法律。就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他就一个又一个帮助她们实现了美国梦。从朋友的角度、从亲戚的角度,这是一个大好人。从传统道德的角度来看,恰恰证明这位学者是在实践着传统的道德,重亲情,讲义气,帮助自己的亲人,帮助自己的朋友,这是完全符合传统道德的。由此可见,说因为传统道德失落才导致这种公德丧失,这样的解释也是站不住脚的。
当然,还有一种解释说,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素质问题。你看外国人,人家就是素质高,注意文明礼貌,个人讲卫生。中国人就是素质低、素质差,就没办法。这种解释就更牵强了。为什么这么讲?素质的高低,或者说在文明礼貌上表现出来水平的高低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看到今天很多的西方国家人模狗样的,非常讲究礼仪、卫生,在各个场合都非常有秩序,在几乎所有的道德实践领域都井井有条、非常合理。不说所有的公民,至少是绝大多数的公民,社会公德意识都相当强。甚至有人到了国外以后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有首歌叫《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哪是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老外才都是活雷锋呢。在外国,助人为乐、热心帮助人的情况比比皆是,令人感到非常温暖。
那么,是不是外国人的素质天生就是高呢,欧美人的素质天然地就要比世界其它地方的人素质高呢?也不是那么回事。为什么呢?有史料为证,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元朝的时候曾经到过中国,在中国呆了十几年,他对当时中国的描绘就有点像今天我们某些人描绘的欧洲一些国家,或者美国的一些地方差不多。其中就讲到,他在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杭州人非常讲卫生,而且他不理解的是杭州人天天都要洗澡。因为在那个时候,欧洲人是不洗澡的。欧洲人认为洗澡不干净,洗澡容易生病。当然了,也跟当时洗澡的条件、设备没有那么发达有很大关系。这种观念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我们知道,英国维多利亚女皇在位64年,这64年可以说是英国历史上的全盛时期,是英国人最怀念的、最骄傲的一个时期。因为在那个年代,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最先进的或者是最文明的国家,他们自己认为是这样。从1837年到1901年60多年的时间,当时的英国在世界上可以说是日不落帝国,不可一世,在各个方面都认为“我是天下第一”。但实际上,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在1837年,维多利亚女皇登基的时候,她的白金汉宫里竟然连洗澡的设备都没有,这是有据可查的,这就证明当时英国人是什么卫生习惯。所以说,文明的习惯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还有意大利的一本书,是十七世纪关于宗教僧侣们行为准则的一本书。其中有一条行为准则是这样的,你不要隔着桌子吐痰。由此可见,至少在那个时候,在僧侣这样一个高贵阶层,吐痰还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行为,甚至到了说只有稍微一个限制,不要隔着桌子吐痰,就可以作为僧侣合格的一个行为准则了。由此可见,在那个时候欧洲人也是吐痰的,这个吐痰的习惯性不全是咱们东方人或者是中国人的陋习。由此可见,这些文明的习惯、卫生的习惯不是从来就有的,是跟社会整个发展的程度、整个现代文明的发展程度一步一步相适应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