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李玉昆:社会公德与和谐(5)

中国古代也非常强调道德,也提出了很多道德的戒律,提出了很多伦理的观念。那么,这个观念是怎么来的?是不是也是经过这种严密的逻辑推理?应该讲中国的古人也是有思考、有理性的,但是中国人讲究情。有的学者就讲了,中国很多词里面,情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讲一个事情要合情合理,首先要讲“情”,其次才是“理”,只有合情才能合理。什么是情?是人的情感,是人内心的一种平静,一种舒适,一种愉悦。古代的时候,人们判断一个事物的标准首先是要合情,要合乎人内心情感的需要,这是中国传统观念当中特别讲究的一个东西。从这一步一步也推出了很多道德的戒律。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合情”实际上有很大的主观成份在里面,有很大的非理性成份在里面。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舜是很贤良的一位君主。我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他的名字,在远古时代,舜叫做姚重华,传说这个人是一个大孝子,他在家里特别孝顺父亲,而且对他的兄长、他的母亲特别好。可是他的家庭是一个很糟糕的家庭,或者是一个很阴险的家庭。这个家除了他之外,他的父亲、他的兄弟、包括他的继母都不喜欢他,而且处心积虑地要把他给干掉。传说有一次,他的父亲跟继母所生的一个儿子,想办法要把姚重华干掉。怎么办呢?就盖房子,让舜到房顶上去给屋子加盖一些防雨的材料,他上去以后,他的父亲还有继母的儿子,就把这个梯子给撤了,撤了之后在底下点火,想活活地烧死舜。这房子很高,要跳下来的话,不死也得残废。没有想到的是姚重华特别聪明。当时看到旁边有两个大斗笠,他就拿着两个斗笠,像鸟儿煽动翅膀一样,稳稳地落到了地上,逃过了一难。逃过了一难之后,他父亲还有继母是亡他之心不死。怎么办呢?正好地里需要水,说有一口废井,现在是不是再把那个废井给挖出来,这样可以多浇一些地。于是姚重华就说,好吧,那我就去挖这个井吧。越挖越深,越挖越深,始终见不着水,姚重华心里就多了一个心眼。他就知道父亲还有继母没安好心,于是他在挖这个井的同时挖了一条逃生的隧道,他的父亲不知道。等他下到井里,父亲和继母的儿子两个人就把井口给封上了,说这下你被我们活埋了吧。好,姚重华所有的地都归了他的父亲,所有的财产都归了了他继母,所有的妻妾都归了他弟弟。大家皆大欢喜,总算把他给干掉了,没想到姚重华早就准备了一条逃生地道,从那个地道出来了。出来之后,这些人非常尴尬。不过姚重华品德高尚,是一个大孝子,始终没有报复他的父亲、他的家人,始终以一种宽怀大量的态度对待他们。后来姚重华做了天下的君主,有一次他的父亲杀了人,舜仍然宁肯放弃江山,放弃自己的君主地位,带着他的父亲逃亡,逃到了海边的某处,从此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对他的弟弟又怎么样呢?他的弟弟也是坏得不得了,几次三番要杀他,甚至抢他的妻子,特别不人道。舜同样对他非常好,叫做亲之欲其贵,爱之欲其达。就是说亲近他、亲爱他,想让他富贵,想让他发达。最后,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任人唯亲,把他封到一个叫有卑的地方做官。后来,有学者甚至这么讲,从这点可以看出,舜在儒家的典籍当中是非常理想的内圣外王的人物,是非常理想的一个君子、非常理想的统治者。实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一个贪官,最早一个腐败的案例。从这就可以看出,中国传统道德、传统文化非常推崇的家庭当中的大孝子,如果按照现代的眼光来看待,实际上是很糟糕的一个人物。为了家里的亲情,为了一己之私,他就可以置正直于不顾。父亲杀了人,还要带着他逃亡,这是窝赃,犯了包庇罪。弟弟干了这么多坏事,还要任人唯亲,把他封到一个地方当官。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实际上是有矛盾的,这个矛盾就在于把家和国看成是一体的东西,认为我们这个国就是一个放大的家。实际上,在具体处理家和国之间矛盾的时候,我们看到,古代的这些先贤,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主张你要先管好自己的家,所谓齐家,然后才能治国,才能平天下。家是被排到最前面的。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路,这个学生曾经做过强盗,当然孔子也是不计前嫌,他认为有教无类,最后还是感化了子路,子路成为七十二贤人之一,成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子路有一次就跟他讲,我父亲也曾经抢过人的羊。抢了别人的羊之后,后来人家就找来了,说这是不是你抢的,他不承认。我知道是我父亲抢的,于是我就去作证说确实是他抢的。那么,他就问,我做的对不对?孔子说,你做得不对。那应该怎么做呢?应该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什么意思呢?就是儿子做了坏事父亲应该为他隐瞒,老爹做了坏事儿子应该为他隐瞒。直在其中,什么叫直啊?就是正直或者正义,真正的道理是在这里。只有这么做才是符合正义的,才是符合正道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传统道德的矛盾了,一旦所谓的私德和公德发生抵触,一旦亲情和公益发生矛盾,我们的圣人首先强调的是要先保住亲情。你要先尽孝,要先处理好你和父亲和亲人之间的关系,这是最大的道理,其他的都是小道理。

这类传统到今天的影响仍然是非常深远的。我们今天看到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乃至一些裙带关系,一些结帮派、太子党,行贿受贿,走后门,做伪证,徇情枉法,任人唯亲,其实这些都可以在两千年前中国圣人的道德教训当中看出一些端倪。他们在两千年前说仁者爱人,讲到人都有侧隐之心,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是,一旦这个情和理、私与公发生冲突,他们强调的是什么?他们强调的是情,强调的是私情,强调的是家庭内部的义务。实际上,当我们所谓尽了孝,顾及了亲情、家庭伦理之情的时候,在另一个程度上,我们已经忽略了或者说已经很难做到再去考虑其他人的利益了,再去考虑公众的利益了,甚至再去考虑国家的利益了。

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当中,是存在着先天性的问题的。比如说孟子,他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就是说,最大的孝子,孝顺到极点是什么呢?就是尊亲,尊重你的亲属、亲友、亲情。孟子还主张父子之间不择善,择善,朋友之道也。什么意思呢?朋友和朋友之间如果谁做了错事,做了不善的事我们可以相互批评,相互督促,你应该做得更好。父子之间不择善,就是父子之间你就别来这套了,别相互批评了。看来,孟子在这个问题上,一旦到了父子了,就不讲原则了,朋友之间还可以相互批评,相互规劝,相互督促,父子之间就不择善了。

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我们对道德的理解,我们对价值的选择,我们对私德和公德关系的处理。传统的儒家的伦理理想当中的人格叫做什么呢?叫做君子,君子之道。围绕着君子这个概念建立了一套理想的道德范畴。但是,什么是君子?这个君子和我们今天说的公民是一回事吗?不是一回事。那么,今天讲的公民的概念是基于人人平等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就是在社会当中,作为公民,我们享有平等的权利,当然我们也要共同尽到我们作为公民的义务。而君子的概念不是这样一个规范,它是建立在传统的所谓血亲、血缘集团角度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概念。这就是说,孟子向来主张朋友之道,朋友之道可以择善,一遇到父子关系就不择善。也就是当你遇到私德和公德有矛盾的时候,只能是舍鱼而取熊掌。对孟子、孔子而言,什么是鱼?什么是熊掌呢?我们介绍得已经非常清楚了。在他们心目中,情是熊掌,其它的都是鱼,甚至是虾。

很多学者深入剖析了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一些缺陷,这个缺陷也就是说首先是特别讲究一个情字,讲究血缘的关系。就是在这种血缘关系或者稍微扩大一点是一个圈子,在这个圈子之内,这些道德是可以调节圈子之内的人和人的规范的。一旦出了这样一个圈子,它首先考虑的还是要维护圈子之内的人的关系。就是说,我们亲情遇到国法了,亲情和社会上的利益产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先要保证尽孝,先要保证和亲人之间的关系,唯此为大。

当然,除此之外,道德缺失的原因还有很多,这个问题非常复杂的,比如我们讲到的信仰问题和信仰的缺失有没有关系呢?确实有关系。因为信仰的缺失会导致极端个人主义、极端功利主义的出现。我们说个人主义是从西方来的,它认为个人权利是最高的,趋利避害、趋乐避苦是人的天性。道德也应该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上来产生,而不是去忤逆它,去侵犯人权,侵犯人的个人性。这是西方个人主义的一般的表述。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刚才讲到,不是一般个人主义,是极端个人主义,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是因为缺少信仰以后,导致极端地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只有我有,你就不能有,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我要通吃,我要独占,是这样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我们可以看到是一种非理性的东西。最后,通吃独占的结果可能什么都得不到,可能连自己有的东西最后也保不住。

还有一些原因,比如讲到对国家的认同、对社会的认同比较差,这也是导致社会公德意识淡漠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这两个东西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东西。公共的概念也好,公共的意识也好,实际上是有一个共同体的概念,在这个共同体当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一分子。不仅仅是今天的中国人,历来的中国人这种观念都不太强。我记得姜文拍过一部电影《鬼子来了》,这部电影好像现在还不让放,但是我觉得那是一部非常好、非常深刻的电影。它反映了中国普通的老百姓,特别是农民,他们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种精神状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就是鬼子来了以后,最典型的一个状态就是说,认为给谁交税都一样,没有考虑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甚至根本没有我是一个中国人这样的概念。谁来了我就给谁纳税,给谁纳税不是纳税?国民党来了给国民党纳税,军阀来了给军阀纳税,日本人来了就给日本人纳税呗。我们老百姓就是这样一种状态,是一种非常可怜、非常卑微的状态。但是这种状态在中国很长的历史时期,很大部分的老百姓的一种非常真实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很难产生现代公民的意识,很难产生要去争取自己的民主权利、很难产生要为我们公共的空间、公共的道德负责任这样的一种心态。

那么,除此之外,相应地又提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叫公民?什么叫公民的意识?很大一个程度上要有规则意识,要守规矩。当然这个守规矩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在这个共同体当中我有一份权利,当然我也要尽我一份义务,而且要遵守公共的规则。说到规则意识,我们知道现在国家都在讲,说我们在国际上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多的事情你要守规矩,要有遵守规则的意识,不能乱来。这也要求这个国家的国民同样有很强烈的规则意识。第二次大战以后,德国被打成一片焦土。当时德国几乎95%以上的房屋都被炸了,要重建就需要很多的建筑材料,需要很多的木材。但是,德国人出于对森林保护的远见,定出这么一条规矩,由林业人员在一些小树、可以采伐的病树、死树、变形的树上面做记号,来说明哪些树是可以砍的,哪些树是不能砍的。要用木料的话,你可以到山里去找有红圈的树,没有带红圈的树不让砍。那个时候百废待兴,哪有那么多人力去管理,哪有那么多人力天天在森林里看着,可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在德国重建的那几年竟然发生了一个奇迹,什么奇迹呢?所有的德国人在盖房子砍树的过程中,没有砍一棵不带红圈的树。这是一个真事,是一个有记录的事情。由此可见,德国人身上有一种非常可贵的、令人肃然起敬的东西,说白了这就是一种公民的意识,一种规则意识。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