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欧美社会也有很多好的地方,他们早就已经做到了。这确实对社会的公德、社会的风气起到很好的作用。其中,博物馆、图书馆是很突出的。在欧洲各国、各个城市,甚至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博物馆或者是图书馆。博物馆、图书馆大部分都是免费的,你可以随便进去参观,也可以随便进去借书。这个传统确实是欧洲人很早就有的。我曾经去过英国很多的乡村,感觉非常诧异的就是博物馆的设立,几乎村村有自己的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可能不大,很小,但是它记录了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的演变。这样的博物馆常常是免费的,或者门票非常低廉的,象征性收一点门票。相反,这种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目前在中国还是比较新鲜的事情。前不久,我去贵州省省会贵阳市,非常遗憾的是,在贵州的博物馆,我只看到了一些廉价家具的展销会,这中间的差距就非常明显了。
当然,我们刚才讲到了是不是欧洲人历来就素质高、历来就文明,人家就是好,我们就是差,我们说了不是这样的。实际上,我们今天存在的很多陋习在过去欧美人也有。那么,我们就要讲了,这中间的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公德缺失的情况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实际上,这个答案有很多的学者都进行过研究,而且研究得非常深。对这个话题,我显然是不太适合来做这方面的探讨。不过,我想把我所了解到的学术界、学者的一些解释跟大家介绍一下,他们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那么,其中有一个解释,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的。
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当中,实际上对公德已经进行了非常好的解释。公德主要是指社会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一个准则,是社会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几个领域:一是礼貌公德。就是我们相互各种各样的文明礼貌、文明礼仪。二是爱心公德,就是我们所说的助人为乐,我们要同情弱者,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有困难的人。三是环境公德。这个环境公德又分为两种,一是爱护我们周围的公共设施。比如说我们在看电影,或者在开会的时候,需要爱护桌椅,不要乱涂乱画,不要把水泼到椅子上等。环境公德还有一种叫做保护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环保,这是从我们对公共环境的爱护,延伸、扩大到我们共同享有的一片绿地、一片森林、共同享有的空气、共同享有的社会等,把它扩展到这些自然对象方面,这叫做环境公德。四是秩序公德。主要指我们在公共场合要遵纪守法。那么,什么叫公共空间、公共场合呢?简单说,就是在这样的一些场合,有一个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大家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一员。比如说今天开会的场合,大家都是平等的;我们去看电影,每个人都是观众;我们去参观一个展览会,同样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观众;我们去看一场球赛,我们坐公共汽车,这都是所谓的公共空间。在这些公共空间存在的情况下,才谈得上说我们需要一种社会公德或者说规范来调节我们的行为。
但是,有的心理学家就分析说,实际上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这样的公共生活、公共空间严格来说是不存在的。为什么这么讲呢?传统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当时的情况是把社会划分成了无数的非常狭小的空间。这种狭小的空间不是我们所指的公共的空间,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私人空间,所以很难说这个空间是属于私人的还是属于公共的。中国社会有一句话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的空间,从道理上讲都是皇上的。在古代时候,走到大街上,可能冷不丁就会遇到鸣锣开道的人,举出一个牌子:肃静回避。所以,这个大街也不是自己的公共空间,而是这些官老爷们的。这个官老爷的空间是不是就纯粹是官老爷的空间呢?还有比他更大的官老爷呢。所以,在传统的社会当中,所谓公共空间这样的概念是不存在的。当然,也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隐私或者私人的空间。中国过去就没有这样的概念。中国传统上就认为家和国是一样的,国就是家,家就是国。那么,这和我们今天所讲的公共场合、公共空间、人人平等这样一种概念,就有着非常大的差别。由于在传统社会当中,不存在这种严格意义上的所有的公民都能平等参与的公共生活、公共的空间,所以造成了在传统社会当中,中国人缺乏这种公共意识、公德概念。中国有的道德,就像很多思想家形容的,是所谓私德。这个私德不是光你自己,可能是你家庭内的伦理关系,或者放大的家庭,包括整个家族,包括你的亲友团,甚至再放大一点可以放大到国家。因为国家也是一个大家庭。当然了,这种放大在中国的社会常常是一种口头上的,是一种理论上的,真正能够实践这样的道德的君子在实际生活当中是非常少的,少之又少。
那么,传统的公共空间的缺乏造成了传统社会中公共精神的缺乏。这种缺乏非常普遍,普遍到成了中国人的一种性格心理的特征。这种缺乏公共精神的人格特征是今天中国社会公共精神、公共道德缺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不说它是主要的原因,但起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就说到今天公德缺失里面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就是说,中国过去其实也挺注重道德的,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有人就要问了,那中国人怎么会没有公德心呢?你这不是冤枉人吗?他们天天读四书五经,天天讲仁义道德,还会没有公德心吗?实际上,这是两个概念,调节的不是一种行为,不是一个空间的事情。那么,我们讲,中国传统的道德当中,有一些缺欠导致我们公德意识不能建立起来,其中一个就是对于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有问题。我们今天讲的公德本质上是一个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我们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但同时你别忘了,每个人也应该为这个公共空间尽一份义务。但是,在我们传统道德当中,可能对这个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存在着欠缺,特别是对人应该尽的义务,我们的认识是欠缺的。北京海淀区有一个人大代表专门做和谐社区发展研究的,在过去的几年当中,他到北京的各个社区去调查,几乎80%以上的社区他都走遍了。他就去了解社区里面的业主交物业费的情况。最后,他就发现,只有很少的业主意识到其他的人不交物业费还会影响到我,这个比例在5%以下。他做过专门调查,别人不交物业费跟我什么关系?实际上是有关系的。别人不交物业费就会影响到物业公司的收入,物业公司是为社区大家伙儿服务的,他没有这个收入,就会影响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但是在他的调查之中,只有5%的人会意识到别人不交物业费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而且,在整个的道德实践当中还做过这样的调查,说这种道德行为要让你付诸一定实践的时候或者让你挺身而出做点事情的时候,差别就很大了。这叫知行不合一。比如说,你见到有人随地吐痰了,会不会去制止呢?会不会去规劝呢?比例非常低,只有3%的人会去有所行动,大多数的人都表示这个事情好像不该我管。还有的表示说,我管了这个事,惹了麻烦怎么办?等等。可想而知,在公德实践当中,知行不统一的情况是很多的。
那么,传统文化当中为什么会出现对公德意识的缺失,对此不重视呢?实际上,这个问题就涉及到公共道德的根据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遵守这些公共道德?实际上说起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很多的学者专门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多研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