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综合> 正文

樊富珉: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3)

危机有那么多症状或者表现,是不是非得等这些现象出来才能知道一个人是否处于心理危机当中呢?并不是这样的,没有上述现象并不等于说一个人肯定不处于心理危机中。一般情况下,我们了解一个人心理危机程度有以下几种方法:行为观察法,面谈诊断法,心理测量法,心理健康普查法。

所谓观察,就是直接在一个自然情境中看他的行为跟平时有什么不同。如果跟平时差不多,就没有什么问题。比如说一些行为发生的频率出现异常,就可能是心理出现问题。比如一个人一天去几次厕所基本上是有一些规律的,突然有一段时间,一个人老往厕所跑,夜里要去五六次,那么他的睡眠肯定有问题。一般来讲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都是非常敏感的,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尿频、拉肚子。

所谓面谈,就是我们看到有的同学、同事、亲友最近好象情绪比较低落,可以主动关心他:最近你不怎么爱说话了,挺不开心的,能否告诉我一下是咋回事?不知道你遇到什么事情了,我不知道我可以为你做点什么?请大家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也要考虑受助者的感受。比如我们在帮助贫困生时如果只是简单地说,你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说,我帮你。这样会让别人很不舒服。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说最近我看你好像挺沉闷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知道我能为你做点什么。这样说让他感觉到你很关心他,如果你不关心就观察不到他的变化,于是传递了一种关心和陪伴。不过要注意,一般人都不喜欢那种居高临下的帮助,有时候过了头的热情和帮助,反而让当事人觉得自己很无能。我们帮助别人不是要代替他做什么,而是要让他看到自己的力量,去彰显他的能力。另外我建议,大家在关心别人的时候尽量不要用肯定的语气,要用虚拟的语气,要给人家和自己一个台阶,这样可以让人感觉舒服一些。

有人要自杀,都站在楼顶边儿上了,马上就要跳了。如果你说,不要自杀,最蠢、最自私、最不负责的人才自杀;或者说要想想对不对得起爸妈啊等。这样说会让他觉得这个世界上根本没人可以理解他。当一个人觉得自己不被理解的时候,通常是受到了责备、指责或者是被人喋喋不休地讲道理。

在一个人要自杀时最需要的是理解、关怀、希望。可以跟他说,我知道你站在那儿是万不得已的选择,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很痛苦。要不谁想走这一步啊?这在专业心理咨询中叫同理心。要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想想,当一个人要自杀的时候,你去跟他说理,其实是在说他自私、没良心、不懂得父母、不体恤别人,这是责备、批评、挖苦。这只能加重他的危机。

所谓心理测验,就是可以用诊断心理问题、评估心理健康的一些量表。有一些自杀危险性比较高的学生是要特别关注的,比如有明显外部刺激,突然失恋、亲人死亡。汶川地震后,我到四川灾区给一组大学生做过危机干预,他们都是北川和什邡的学生,家里有亲人死亡,我发现他们的压力非常大,情绪低落,比较悲观、自卑、抑郁,性格比较孤僻,跟周围的人都不交流。由于他们不怎么跟人交流,别人也不了解他,他的心理出现问题,又没有相应的知识帮他抗过去,就容易出问题。

讲了如何识别心理危机,接下来讲如何进行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就是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人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使他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危机干预的目的,一是努力保护他的生命,绝对不要伤害生命;二是慢慢恢复他的心理平衡。

危机是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使人失去了控制感、安全感、价值感、方向感。如果我们对危机有系统地研究,能够早发现,并用学习到的一些应对方法就可以预防危机。

危机之所以能够预防,是因为危机心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一般讲是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会感到惊慌、害怕。比如汶川地震发生后,大部分人都是惊慌失措,只有极少数人能保持冷静。第二个阶段是逐渐安定。慢慢我们知道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可能有所改变,无论我们多么痛苦,只能接受现实。第三个阶段是解决问题,寻求改变。这个阶段就会把注意力放在认真面对现在存在的问题,是自己解决还是寻求救助。

心理治疗专业进行危机干预的目的是:第一,扩展求助者的应变能力,就是说一个人要是能产生应对危机的意识的话就容易抗过危机。第二,要减轻求助者的后续压力,帮他重建对人、对事的信心。

危机干预的对象首先是危机事件的当事人,还有次级受害者,不仅要干预当事人,还要干预当事人周围的人。比如目击别人自杀的人、目击爆炸现场的人,还有警察、军人等参与救人的人,他们可能遭受二次创伤。汶川地震灾区就专门设置了一个针对援助者的心理咨询服务点。我听到一个军人说,他那些天根本没有办法睡觉,脑子里面全都是倒塌的房屋和死去的百姓。我还直接参与了对一个医生的心理干预,这个医生一直奋战在手术台前,困了就睡一睡,起来接着做手术。他一直在救人,没有时间思考。回到北京之后,他就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一讲到跟地震有关的事情,他就会跳起来。他说他没有办法入睡,他的脑子里面到处都是残肢、断臂。他根本不能看水,看到水滴就觉得那是血。这就是典型的二级受害者。

我在做危机干预时提出了一个预防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我认为我们应该把危机干预的工作往两头拉,也就是说在危机发生前我们就做心理教育、人格健康教育,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和温暖的班级环境。通过一些方法让这些人、这些学生提高应对能力。一旦危机发生,有过教育和没有过教育的人的应对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了心理准备,不怕它,积极应对它,而且知道有什么样的资源可以利用。同时,危机结束不等于一切随之结束,还应总结我们可以从灾难中获得什么样的成长,通过总结经验就能够使自己的情绪从失去当中走出来,看到自己获得的,朝着自己期望的生活去努力。?

面对危机怎么办

危机发生后,作为个体的我们该怎么办呢?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