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式管理拓展思维方式

核心提示:当今社会,每个人面对的都将是全新的、不可重复的事情。因此,哈佛的教育要求学生放弃经验,去做那些原本以为做不到的事,一切皆有可能。哈佛给学生的是如何思考,而不是具体的知识。思考就要学生提出好的问题、假设,然后去努力回答,还要挑战对方的假设,否定自己原有的意见,然后做更深入的思考。

在正式开始今天的讲座之前,我想请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人用什么说话?是用嘴巴还是大脑?大脑如何向嘴巴传递信息?这是人类目前为止仍未彻底搞清楚的一个谜。人的意识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只有嘴巴是不会说话的,大脑给嘴巴一系列非常复杂的指示,嘴巴才能说出话来。如果大家能够认识到是大脑指挥嘴巴在说话,那么锻炼口才实际上锻炼的是大脑。今天我和大家讲的,都与这个问题有关。下面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是:

管理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技能

我是研究危机管理的,那么到底什么是管理?管理是一门知识吗?我认为不能简单地把管理说成是一种知识,它就像游泳一样,是一种技能。游泳冠军在水里面就像鱼一样,要让他说一下游泳是怎么回事,分析一下水中的浮力、阻力等,估计要把他难死;而大学校园里能把浮力、阻力分析得头头是道的人到了水里却不一定会游泳,有的可能被水淹死。管理也是如此,很多成功的管理者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那么做,他说不清楚是什么理论在支撑着他做出那样的一个行动。如果管理只是一种知识的话,那清华北大学管理的人都应该是富翁,而现实中管理学的博士往往在给那些从来没有学过管理学的人打工。

管理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博弈的技巧,是一种智慧的决策,是一种思维的艺术。什么叫艺术?把人人都会的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做好了,做得很出色,有创意,就叫艺术。我们经常认为那些成功的管理者一定是知道什么一般人不知道的事,才取得那么大的成功,其实仔细想一下,他们只不过是做了一些非常简单的事而已,这让我想起一个谚语,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情。真正的成功靠的也就是比别人早想、多想多行一步,仅此而已。

那么这比别人早想、多想、多走一步,或者说这一招是从哪儿来的呢?每当我讲到这里的时候,很多人都睁大了眼睛,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并准备好了纸和笔,其实很多讲管理的教授自己并没有那一招,但我一直坚信哈佛的教授们有。因为世界五百强的企业老总、军方高参、政府高官这些人都是大家所说的精英,他们最擅长做的事恐怕就是管理了,哈佛居然就敢打他们的主意,让他们拿着学费到哈佛上课,听哈佛教授给他们讲管理。大家知道,女人和小孩的钱最好赚,社会精英的钱最难赚,可奇怪的是那些精英们居然就拿着钱到哈佛去了,而且还不止一次的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原来在新华社做记者,记者喜欢刨根究底,后来我进入哈佛终于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了。

哈佛管理的第一个秘密是把教授当教练。大家都知道,世界冠军们都有自己的教练,教练负责战略计划,训练计划,关键时刻给运动员出谋划策,拿出战胜对手的方案。刘翔的教练孙海平肯定没有刘翔跑得快,那刘翔为什么跟一个比他跑得慢的人学呢?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不是一个大脑能够对付得了的,必须找来另一个甚至一些大脑。有些事情自己做不了就要请别人来帮忙,比如清洁工可以帮我们打扫卫生,造型师可以帮我们做头发,裁缝可以帮我们做衣服等,但什么人能帮我们做锻炼大脑思维这样最重要的事?哈佛的教授们就是在做那些社会精英们的思维教练或者说管理教练。

哈佛管理的第二个秘密是把教室当健脑房。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哈佛教授一条所谓的经验和方法都不讲,他不仅不讲,还要拿一个案例出来反过来问学员怎么办,学员们都很聪明,几乎每个人都给出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方案,但教授还不满意,还在逼问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在健脑房里,每个人都被逼迫着做思维突破运动,要的就是跟别人不一样的想法。现在不管是政府培训还是企业培训都会有案例分析,很少长篇大论地讲理论。在这样的课上是没有人能睡着觉的,别说你上课睡不了觉,一天到晚沉浸其中不断地想新方案,回到家也别想睡,这就叫魔鬼训练。

现在这个世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充满着不可预测性。它是一个无国界的经济空间,资本、信息、劳务可以随时流动;它是一个数字空间,互联网技术甚至能让一个国家的具体形态受到冲击;它是一个资金杠杆操作的数倍经济空间。事实上管理者不是要去学什么,而是要共同去探索。这个世界已经给我们造成巨大的冲击,面对充满变化的世界,用以往的老经验很难应对,老师们也无法给出一个现成的解决问题的东西,所以哈佛的教授很有自知之明。在哈佛的图书馆也有学生在上课,都是一些尽情的讨论,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动嘴,如果不动嘴,就拿不到这门课的学分。

对人的大脑拍照时,如果大脑处于激烈的运转状况,比如在跟人吵架时的大脑拍出来的红外照片红色居多;如果是沉静的睡眠状态,拍出来的照片是蓝色的。遗憾的是在别人锻炼大脑袋的时候,我们的国民却在锻炼耳朵,看看现在的孩子就知道了,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学校,都在培养听话的乖孩子,不让孩子说话,如何锻炼孩子的大脑?孩子们只要记住老师讲的那些标准答案就行,然后写在纸上,这样就能考上大学。这样十几年如一日,最后孩子们的头脑都被训练得很雷同,遇到问题想出来的解决方案经常是大同小异甚至一模一样。

我们的大脑被标准化了以后,会产生什么结果呢?我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国曾发行了一套民居邮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盖房子就能看出来,各个地方的民居几乎完全不一样。但后来我参加卫生部组织的危机管理的全国巡讲,全国一圈走下来,发现了一个悲哀的现实,全国的城市建设几乎是一模一样,楼房盖得都像火柴盒,建筑设计师的思想都被标准化了。

如果我们的思维不能开放,我们如何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所以在哈佛,教授的概念发生了改变,他是一个教练,学生要跑得比老师快、比老师能干才行。也就是说,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

我曾经在哈佛学过一门课叫做信息时代的商业竞争。第一天的第一节课老师就在讲期末考试,学员们分成小组进行,那么考什么呢?教授说:考试题目你们自己定。这样的课程和考试带给中国学生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不是如何想出一个题目,而是找到自己属于哪个小组。我问教授:我是哪个小组的?教授说:我也很想知道你是哪个小组的。其实在我问出那个问题的时候,教授已经给我打了叉,一上来我就丢分了。

怎么办呢?赶紧找组织吧!有一些小组对我上下打量,能干的进来,不能干的出去,哪个小组都不接受搭便车的人,所以找小组本身也是一种考试,考察一个人能否迅速跟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一起。

接下来就是确定一个题目,只要是一个与商业有关的技术,并且把这个技术变成商业模式就可以了。我们琢磨了半天,大家都认为目前互联网和汽车都很流行,如何把互联网和车弄到一块儿去呢?然后我们就去找那个教授,教授一听,说你们考虑怎么把互联网跟车连到一起。这个想法挺好,你们去做吧。我们联络了菲亚特、福特等公司,跟他们说我们正在琢磨怎么把互联网跟开车人连在一起。他们说,正好我们准备拿几百万美元的经费专门做这样的研究,既然你们哈佛有一个学生小组也在做,那我们一起来做吧。后来我们经常跟他们一起交流,交流到最后我们得到了一些软件、信息、资料,而这些基本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我们那个教授他不懂。最后,教授让我们把我们小组的商业模式设计讲出来,其他的学员以及一些风险投资商来听,要让那些风险投资商听得点头称是才能够得分,如果风险投资商肯给哪个商业模式出钱,那么谁就能够在这一课得到优秀。

面对知识持续变动的新时代,教授的角色需要调整,他不再是一个单向传递知识的圣人,而是和学员一起共同学习的伙伴,他像一个教练一样引导着学员,帮学员打开思路,给学员信心。

责任编辑:杨婧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