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对土地管理问题,我准备谈这么几个方面的内容:到底是地价把房价顶起来还是房价把地价拉上去;土地资本化等问题。土地资本化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在我看来,这里有一些客观的规律是很难抵抗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必然加快,土地资本化就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我国现有的土地制度,一方面面临极速的城市化、工业化,同时又有很大的土地资本化潜力,加上现有的土地制度以征地制度为主干,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什么样的办法呢?
地价与房价:谁顶谁?
我先从一个热门话题说起。前一段时间,一些城市的房价又开始上升,社会又开始议论。有一种议论说这是土地给顶的,理由是国土部门对土地管得过严,供地太少。有人甚至说是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导致对城市供地不足,所以房价就上去了。国土资源部在新闻媒体上反驳了这个看法,说中国房价里包含的地价还是偏低的。国土资源部门对楼盘做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房价里地价占的比例在30%以下,是偏低的,很多发达国家的这个比例都更高。所以不能说因为国土部门从严控制土地就会导致房价上涨。
那么,地价和房价之间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呢?这个问题要分两个层次来讨论。从物理层次或者从使用价值形成角度看,没有土地就盖不成房子,所以土地决定房子。很多人认为这是对的,地价高就把房价顶起来了。但这个看法仅仅是从使用价值形成角度来说的,从物理层次上看是对的,从价值形成角度上看是错的。从价值上看这个道理是反过来的。为什么土地有价?或者为什么土地价这么高?假定土地就是盖房子用,唯一的道理就是因为房子值钱了。房子值钱地才值钱,因为房子会给人带来效益,带来享受。有人愿意为这种效用出价。有人说你有支付我就盖房子给你。他猜你要买房,所以他就盖房。他是猜对了你的需求后才组织供给的。所以盖房子的劳动、设计、开发商的工作,包括使用的砖瓦、材料,一直到利用土地,所有这些要素才相应地有了价值。如果房子没有价值,这些东西都没有价值。这个思维跟我们传统思维是冲突的。过去是说成本定价,因为短缺经济时代确实是成本定价。成本定价实际上是有供求条件的,只有在长期供不应求的条件下成本才能定价。来看看成本定价,当我们走进一个小市场看人家如何讨价还价,顾客说这东西能不能卖便宜一点,小商贩说不行,说他租的房子就很贵,这个店就很贵,所以这个商品不能再便宜了。然后很多人就接受这个说法来买这个东西。但小商贩的这个解释是不对的。错在什么地方呢?你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卖东西呢?成本和租金是你选择的结果,不是给定的,不是命定的事情,不是老天把你发到这个商场来卖东西,是你有客流量才选这个地方,才付这个东西,所以应该是反过来的,即成本是被决定的,因为成本是选择的结果。如果不是这样,人类就很麻烦,大家都挑贵的地方做生意吧。如果把商品做大,价值就会提高,那么人类的整个资源利用活动不是反过来了吗?
土地是一种永久性资产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资产、收入与资本的关系问题,引入这些概念对我们理解土地经济问题是有帮助的。
我首先讲一讲什么叫资产。资产就是一切可以带来未来收入的资源。资产能够为人提供的服务就是产生收入,比如说期货,还有宅基地、稻田、苹果树、设备,这些资源之所以被叫做资产,是因为它们可以带来未来的收入。人的能力也可以带来未来的收入,所以现在大家重视教育,重视自己素质的提高。有了能力,市场就会给价,有了能力将来就可以创造收入,就可以得到较好的工作等。这是我们关于资产的一个经济学基本定义。
一般来说,叫做资产的都不是一次性收入。一棵树明年结果,后年还结果;一块水稻田,今年种,明年种,后年还可以种;盖一栋楼今年住,明年住,可以住很多年。这些资产,还有我们今天讨论的土地,就是一种永久性资产。一棵树30年以后生命就结束了,可是土地30年以后不会结束,所以土地的生命周期非常长,它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收入流,就像一条河一样,可以源源不断地产出东西。我们将来养老有一个年金的概念,年轻时往这个地方投入,65岁后我们每年都可以从中收益,这就是收入流。
这些概念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多少掌握了的,不困难。困难的是资本这个概念,因为我们过去批评资本主义批评了多少年,但却不完全清楚什么是资本。现在我介绍金融学的一个定义,现代金融学、投资学的资产理论认为,资产包括所有实物的、人身上的能力和人本身所拥有的资源,即凡能产生未来收入的都被定义为资产。我们之所以喜欢楼,除了基本需要,就是因为它能不断产生房租,能给住房的人带来享受。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享受,人们愿意为此出价付钱。资本就是资产的价值,是资产的现价,是资产所有带来未来收入的市值的贴现。这个理解起来有一点困难,不是在座每一位都感兴趣,但对于我们理解土地问题很重要。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贴现。所谓贴现就是这么一种经济活动,站在今天的立场上评估未来的收入,我种了一棵树,这树今天值多少钱,那要看它将来能带来多少收入。明年能结果,后年能结果,它结果期是20年,每年结果的量有多大,每年果实可以卖多少钱。为什么要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对未来的收入进行评估呢?道理很简单,就是所有决策都是现在做。我们说做决定,什么叫做决定?做决定就是立足于现在对未来做出可预期的判断,决定的影响是长远的、对决定的结果应该是带有预见性的。影响长远的事情现在来做,这就是决定。怎么做决定呢?根据信息来决定干这事还是干那事。
贴现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个资源是今天把它吃了还是留着让它长到更大?今天饿就把米饭吃了,这就是今天带来的效果。如果有剩余的粮食或者忍着饥饿少吃一点,把米饭留下来酿成酒,也许若干年后,你的收入会非常高,至少比你今天这顿饭带来的效益要高。在这种情况下,人就开始投资了,就开始牺牲今天的消费。因为所谓投资就是未来的消费,延迟的消费。为什么延迟呢?因为人们在长期的活动中发现,有一些资源如果当前不消费掉,放到一个投资过程中,加上经济力量、社会力量、自然力量,它会在未来产生出更高的消费值。这是从定性方面说的。
那么量上怎么把握?我今天有一点剩余的钱往哪里放?放到哪里未来价值会大一点?这是温饱问题解决后我们面临的越来越大的问题。对于积累、对于投资、对于长远看未来,总的说来我们的知识、文化和习惯都是不够的,这个问题今天就提上议事日程了,我们的高储蓄率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这个储蓄往哪儿放?经济学研究人的跨期决定,就是今天做的决定影响将来,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贴现,就是你把将来收益的各种可能折现到今天来算,然后你就容易做决定,到底是往这里用还是往那里用,是当前消费掉还是变成投资,变成未来的消费。这些事情是耗费心机的,也是我们走向小康以后面临的一个越来越大的矛盾,因为当期的衣食住行对付了,剩下的问题就是长远的。经济历史告诉我们,资源用得好不好会影响这个国家、这个地区、这个公司、这个家庭、这个人。长远的财富有时候就是把资源放在不同的地方,隔五年、十年、十五年看,完全不一样。财务学、经济学、金融学无非是把人类自发摸索出来的经验总结出来加以理论化,通过经常训练掌握这些知识,并有意识地做这种预算。一个东西往将来看,将来会带来多大效益?五年以后的100块,你今天给它什么估价?这需要做一个权衡。一个资产的未来价值和现在价值要经常进行这种换算。
就此,我把贴现变成一个趣味的问题,即你出多少钱买五年以后的100块?你用高于100块的价去买,还是用100块买未来的100块,还是用不到100块来买未来的100块。就是说,同样给你100块,明年给你,五年后给你,十五年后给你,你会怎么选?这种题目就是跨期决策、跨期经济决策、投资决策思维的一个最基本的训练。按常识五年后的100块肯定不值今天的100块,但五年后的100块肯定买不到今年100块能买到的商品。所以要买将来的东西,买将来的100块,通常出不到100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利率通常是正的,而不是负的。如果是负利率,这就很不正常。比如现在美国联邦基础利率是0-0.25,那就是出了大问题的表现。正常情况下利率应该是正的,就是现在100块如果不消费,放五年以后一定会大于100块。相反五年后的100块今天不到100块,这中间差就是利率差。利率是鼓励大家今天的钱不消费,留到将来。就是因为利率为正,所以大家才愿意省下今天放眼未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