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张燕生: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与前景分析(3)

过去的十年,美国在技术创新上有严重的忽略或者叫重大技术创新的间歇期,所有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的申请都是20%的负增长。在这个间歇期中产生了OECD富国制造业。从1998年到2008年这十一年,高技术制造业是持续下降的,低技术是持续下降的,而中低技术和中高技术是稳中上升的。在缺少重大技术突破的期间,传统竞争的优势是上升的,而新兴产业领域是下降的,因此去年下半年我们到美国调查研究时发现,美国在新能源领域又开始像IT革命那样圈钱、烧钱了,几千辆电动汽车,恐怕若干年都很难盈利,但是一上市就能圈到20多亿美元,开始炒作新能源的改革,要引领新能源技术和产业未来的发展。我看到一些一流的美国跨国公司从现在起就盯住中国了,希望中国在新能源、新材料的需求中再次出现井喷,拉动美国新科技领域的发展。铁矿石从2003年以来价格平均每年上涨40%,今年可能会上涨80%。长期以来,铁矿石的供求关系是供大于求的,铁矿石的价格指数是持续下降的,为什么现在就成了香饽饽呢?因为谁都没想到,从2003年开始铁矿石的需求会出现井喷。

从目前的情况看,美国的私人消费不好,私人投资不好,政府公共开支不好,现在要靠出口,要靠新能源革命来拉动美国经济的复苏,而且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美国会处于结构调整阶段,他希望中国能够拉动他,一直到他调整结束为止。

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提交美国国会的一篇报告中谈到,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全球的失衡,美国和中国应当分别为全球失衡承担一半的责任。美国是因为消费太多,中国人则因为储蓄太多,美国人因为进口太多,中国人因为出口太多。他们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根本在于中国特定的制度和产业政策,中国对美的贸易顺差太大。

从1948年到2008年的60年间,中国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从0.9%上升到8.9%,美国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从21.2%下降到8%。美国的出口在过去60年里大幅度下降,但美国工业的增加值占全球增加值的比重在过去60年里却稳中有升。虽然美国出现工业向服务业的转移,进入后工业化,但美国的制造业和工业在世界的比重和竞争力在今天来讲并没有被明显削弱。竞争力并没有削弱,为何出口却大幅度下降?美国在过去这么多年里形成了大量的资本向全球投资和分布,也就是说,从美国本土出口的东西并不多,但从全世界出口的美国企业的产品和增加值却是巨大的。实际上,美国建立起来的是美国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而不是从美国出口。去年我国贸易顺差是1961亿美金,但我国加工贸易的顺差是2647亿美金,也就是说中国出口顺差很大,但顺差再大也大不过加工贸易顺差。而加工贸易主要就是跨国公司的全球产品的价值链,跨国公司把关键技术研发放在欧美,把关键零部件的生产放在日韩,把一般零部件的生产放在台港澳,把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工序和环节放在中国。两亿中国农民工和国际资本结合,形成了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这部分产生的顺差是大于我国总顺差的,而这部分的贸易顺差属于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

美国海关统计,2006年中国对美的高技术贸易顺差是491亿美金,超过了全世界其他地方对美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的顺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研究成果表明,1995到2006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95%是加工贸易,90%是外商投资企业完成的,相当一部分是美国在华投资后生产后返销美国,但顺差是算在中国账上,而实际上是美国在华投资的分公司和美国在美投资的总公司之间的贸易。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对中国出口的是什么。2009年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和矿产品占的比例是14%,而美国对华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只占11%。我就问美国政府官员,难道你们仅仅是农业国吗?难道你们就不能对中国出口你们的优势产品比如高新技术吗?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还有参议员要求中国进一步扩大美国农产品的进口,那么究竟是美国四五百万美国农民的人权大,还是中国五六亿中国农民的人权大,难道为了那四五百万美国农民的利益,就要牺牲中国五六亿农民的利益?现在我国进口美国大豆已经造成我国大豆全行业的亏损,难道今后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我们都吃美国人生产的?那中国的农民怎么办?

中美贸易不平衡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是伪问题,完全站不住脚。以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一个官员在一次公开的论坛中跟我对话时自己承认,中美贸易不平衡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我国经贸发展前景

关于中国贸易顺差是否会继续上升,我主要谈以下四点:

第一,我认为顺差是不会进一步扩大的。现在我国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以及环境要素成本在快速上升,前30年我国的优势是低成本,但现在我国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成本不再低了,而且预期未来十年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将基本转移完毕,便宜的劳动力没有了。当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告一段落的时候,由低成本创造的顺差将会下降,而我们还要思考下一步我国新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目前国外承接低成本工序的转移地正在逐渐成熟。现在印度虽然总人口没有超过我国,但15岁到34岁这个年龄层的人数已经超过了我们,而且年轻劳动力比我国更便宜。我个人认为现在印度和我国的区别主要是两点,一是基础设施条件远远不如中国,二是制造业率也就是工业化程度远远不如中国。但这并不影响现在国际资本大量进入印度,去打造印度从孟买到德里工业带的基础设施,未来十年印度的基础设施条件会发生一个很大的变化,印度就会像1979年的中国那样参与国际分工,因此我国的加工贸易不需要国内主动调整就会减少。

从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开始,我国会采取扩大内需和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政策,重视进口和重视对外投资是我国下一步政策的一个主题,顺差也就会相应减少。

来华外资的构成正在发生变化,在中国投资、生产以及销售的外资比重在快速上升。前30年来中国投资是为了出口,这部分企业的比重大幅度下降。房地产等服务类外资的比重在大幅度的上升,2007年一年就上升了10%。

第二,来自于避税天堂和自由港的外资现在出现了很高的增长,而实际上来华投资产生出口这部分外资的比重出现了结构性的下降,我国贸易顺差从长期趋势来看,即使我们不主动调整都会出现下降。

前30年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叫旧模式,未来30年的模式我们叫新模式,坚守前30年生产模式的我们叫旧企业,能够面对未来的就是新企业。在未来30年,出口导向和招商引资为主的外向型模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外向型经济在前30年功德无量,主要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解决了我国外汇短缺和资本短缺的两个缺口;二是引入了外来竞争压力,促使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培育和发展了市场经济体制;三是缩小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在发展理念上跟国际的差距。

现在,前30年的外向型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因为外向型的模式是小经济体的模式,大国应当有大国的转变,转变为大国的发展模式。未来的30年我国的发展模式首先应该是以内需为本,以内需为本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就是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一个很大的教训,很多企业做外销,一旦转内销就严重不适应,因为国内的市场经济环境和条件与国外的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市场和条件相比差距很大。如果不解决这个差距问题,不解决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问题,很难形成一个内需为本的大国战略。

虽然以外需为辅,但外需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以内需为本,那么出口是满足内需的增量,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出口就可以担保一个单位内需的固定成本,这样一来外需不需要全成本定价,只要定在固定成本的临界点上就可以了。边际产品是递增的,因此内需的“本”要守住,外需的“辅”也不能丢掉,这样才是一个开放的大国。

第三,从贸易角度来讲,下一步我们的产品是转变为零部件产品的出口、中间产品的出口还是成套设备的产品出口?

现在出口的主要是纺织服装、箱包鞋帽,大都卖给老百姓,接下来要想卖更多工业品就要求我国产业结构要变得更加迂回、更加延伸、更加有深度。我们希望能进口更多的能源、资源、技术、设备、人才,这样进口的东西既能保护环境,也能通过国内的创造和生产来提高附加值。

前30年竞争的策略是价格竞争,未来30年的竞争不再是图便宜,而是要质量好。由价格竞争变成差异化竞争,对中国来讲是一个根本性转变。

第四,过去我们更多地引进外汇和资本,今后要更多地引进创新型技术和人才。前30年主要是商品走出去,未来30年要资本、人民币和银行协同作战,共同走出去。

过去的商品走出去都是跨国公司帮我们卖出去的,我们自己没有培育和形成自主市场营销能力,下一步就要培养出一批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提升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综合运作能力,能力比钱更重要。在未来的30年,中国要一步步打造自己的全球生产体系和区域生产体系。现在鼓励大企业为主体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比如大企业海尔在巴基斯坦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江苏阳光集团是一家纺织企业,现在在柬埔寨建境外经贸合作区。现在是把开发区建到国外。但是目前的大企业还不够多,可以通过我国政府和境外政府签订政府境外经贸合作协议,为企业在国外站住脚搭建基地。

前30年我们打了一个特别好的基础,未来30年对企业家而言,可以说一切从零开始,是一个新的起点。

(报告人系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