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贾康:抓住战略机遇,应对风险挑战(3)

第三个关键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怎样化解上述矛盾、风险呢?在年初的政治局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格外强调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最主要的一点,实际上就是顺应中国矛盾凸显所带来的风险的化解。如果处理的好,矛盾凸显所带来的风险不再聚集、威胁甚至打断现代化进程的话,我们就可以渡过矛盾凸显期,争取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路越走越宽的情况下继续去接近“三步走”、后来居上的现代化战略构想,就可以提升中国人民的福祉,让大家真正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如果再继续简单粗放地发展,表面上还在增长,一旦后劲没了,以后的事情就成了难题。

在全局判断、化解风险之外,公报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方面明确重述了过去已经提出的“提高两个比重”,一个是整个国民收入中个人对应企业和国家所占的比重,另一个是在居民收入中要提高劳动所得的比重。要特别注意到,要使低端劳动者跟着我们的发展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这部分中提出了一些有新意的说法,比如说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过去均等化的提法上加上了体系建设。另外还有一处有新意的表述,是文件中明确提出的“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这个表述在过去的中央文件中是没有出现过的。我们的解读是要在国强的同时让民更富。其实,在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的政策是富民政策,使原来社会底层的很多人迅速地富起来。如今,富民政策却成了一个突出问题,变成了发展过程中的一块短板。这主要还是人民收入虽然纵向比有了很大提升,但是贫富差距在扩大,公正性不足。从表层上看,在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的同时,要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来迎合新的阶段上国家综合实力上升之后新一轮民求富的社会愿望。当然,要解决好这一问题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在中央强调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之后,各地政府在最低工资标准上做了一些规定,但是按照经济学上的分析,最低工资标准不是政府想提高多少,就能行之有效地提升上来,人为提的过高,超过临界点,会逼着企业用其他手段来提升产能,不再使用人力,千方百计地减少就业岗位。这样一来,政府简单的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决策会带来事与愿违的结果。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政府应该更多地发挥工会组织劳方和资方集体谈判来提高工资水平。这是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总结下来的机制性的作用。这样的机制带来了美国一些工会很能制约资方,但也带来了像美国汽车制造业走下坡路的窘境,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工资水平过高,竞争力下降。因此,中国在这方面不能感情用事,一方面并不是简单组织集体谈判就可以漫天要价,另一方面如果简单的让工会组织按独立性导向发展可能会产生一些偏差。

要真正解决普遍较快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一线劳动者收入,难度是相当大的,它需要其他方面的条件,比如强化收入再分配。强化收入再分配主要是经济手段,并不是简单的将高收入硬砍下去。个人所得税应该进一步合理化。先富起来的人一般都有多处不动产,在保有环节应该适当增加一些可承受的压力。现在官方已经表态要在某些城市试行房产税。这是“十二五”规划在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和优化分配结构方面值得去看的一些要点。

还有一个新提出来的概念是包容性增长。从字面上讲,包容性增长主要是两点,一是参与,二是共享。参与就是有不同诉求的社会成员应该在一起有相互之间和谐、容忍、共存、共同参与的合作。共享就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福祉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分享。总起来说,就是共和、合作、共享、协调的增长。这一概念同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的精神一脉相承,只不过是用了亚洲开发银行首先提出的包容性增长的具体表述。当然它也带来了关于这方面的讨论。

第四个关键词: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公报中有这样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面对改革的障碍,就是既得利益形成的阻力。既得利益并不绝对是坏事,它由种种原因形成。化解改革的阻力,主要是让大家有从短期到长期的全面认识,寻求一个对全体社会成员来说尽可能体现共同长远利益的改革方案,这些全面改革的事项包括经济、政治以及相关文化等。

现在全国都在推进改革和转变发展方式。“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从中国目前的资源性产品上看主要是煤炭、原油和天然气。中央针对新疆的发展改革专门举行了工作会议,在支持新疆实现长期长治久安的一整套管理战略部署中,包括今年启动的重要措施——6月1日起,国家率先在新疆实行油气资源税从价计征政策,主要覆盖原油和天然气两个项目。接下来,资源税改革要扩大地区覆盖面。如果一下子推向全国存在困难的话,至少应该推到西部。油气资源税改革把原来已经对于市场主体无关痛痒的从量计征的资源税,改为从价计征。通过这一方式,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就能前所未有的体现出来。此次资源税改革所带来的直接作用,就是促使产业链从上游到中游到下游的所有制造业市场主体,应对新的税收压力所形成的资源产品更加金贵的经济压力时,能够更珍惜,千方百计开发有利于节能降耗的工艺技术和产品。使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政府所要掌握的是在量度上使大多数企业继续发展,少数企业被淘汰出局。如果在杠杆调节作用下,使少数企业在压力下被迫重组,那么这些企业所代表的恰恰是我们希望淘汰的那一部分落后产能。

资源税改革会带来一个新的机制,就是资源性产品价格多了一道价格形成机制。如果资源税的征税范围能够扩大到煤炭,税改的影响就更具有全局性了。中国当前的能源生产、消耗中,煤炭占了其中最主要的部分,煤炭资源中75%左右用来发电。多年以来,中国存在着煤电价格不能理顺的棘手难题。因为煤炭的价格早已市场化了,但电价是受调控的,整个电力行业有特别的管制和规定。虽然最近有消息说民用电价要向阶梯制转变,但是从总体上来说煤炭和电的比价关系以及生成机制并没有理顺。一旦把资源税改革扩大到煤炭,马上就会形成一个改革契机,就是理顺煤电价格的同时推动整个电力行业消除过度垄断。在改革的逻辑联系中,电力行业里头真正属于自然垄断、无法改变的是输电电网。在一国的国土上,或者一个行政区域里,不能够设想有相互竞争的两套以上的输电电网,必然是一套。自然垄断要单独处理,要由政府特许权、政府管制的方式单独管理。在“厂网分开”的概念下,进一步推进实质的“竞价入网”。发电环节大家都可以参与竞争,但是在所发的电能不能够入网方面“竞价入网”机制的作用就体现出来,能够适应比较高的资源产品成本,能够有效节能降耗的参加可以得到入网,那些不能够承受这样税收压力的厂家要被淘汰,这也是一种升级换代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把“竞价入网”落实到实处,能够削弱原来在发电环节形成的不必要的、不合理的垄断。现在的发电环节,由于过度垄断式的管控,地方政府推进的光伏电池产生的清洁能源,在国内解决不了入网问题,只有销售到国外。要真正改变这一荒唐的现象,就必须真正解决电力行业配套改革,真正实现“竞价入网”,同时政策上必须要透明、公平。这样的配套改革如果能够在电力行业内部积极推进,就会带来一些示范效应。其他有着过度垄断因素的行业势必要比照这样的配套改革方式,考虑在他们的行业里面怎样深化改革。

在整个资源产品流通的过程中,从上游到中游到下游,最后传递到最终消费者。作为最终消费品,它的价格表现一定是上扬的。有人批评阶梯电价是变相涨价,这是不对的。它的好处在于当消费品传导到消费者手中时,会调整消费者的消费模式,水更贵了,注意节水,电贵了,注意节电。它带来的将是全社会在消费方面的低碳化,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一种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所要做的就是及时、适度的提高低保标准,让最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不下降,让中等收入阶层以上消化价格信号,如果能实现这些目标,这就是一个成功的改革。推动这些改革,需要像公报中强调的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当然,这必须有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合。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找到一些适当的、可行性比较强的途径。

第五个关键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民素质。

公报中需要我们必须特别琢磨的一条是,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素质。软实力是美国提出来的概念,这个概念确实有内涵。目前中国最深刻的危机是信仰危机,能不能有一个凝聚全民族的文化导向,带有人类文明真正的、应该肯定的、有价值的信仰导向非常重要。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社会的过程中,有价值内涵的凝聚力将非常重要。软实力的建设同国民素质提高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比如,前些年南京一独立别墅群里发生了一起灭门惨案,这户人家住的是德国和扬州方面合资运作的汽车制造厂的德方代表,一家四口被四个苏北来的小伙子杀害了。其实犯罪分子打的是旁边一栋房子的主意,进去后发现还没有装修,另一边房子正在装修,就进去了。为了保证事情不败露把里头的人都给害死了。案子告破之后,受害人的母亲到中国来听庭审。庭审过后,这位母亲竟然要求法庭不要判这四个年轻人死刑。她说,她原来想象的犯罪分子都是面目可憎的家伙,没想到是四个很青涩的小伙子,他们没有接受什么正规教育,是在懵懵懂懂的状态下走向犯罪的道路。这个要求连中国人都觉得很难接受。法官告诉这位母亲,中国的法律规定对这样的犯罪分子必须执行死刑。这位母亲在要求不能得到法院满足后,她就和另外一个德国人组织了一个慈善基金,定向支持苏北地区的贫困少年,帮助他们解决入学问题。我觉得,这位母亲的行为背后有一定的宗教因素,就是人死不能复生,现在要做的是考虑为以后的人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这种情怀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讲,对于社会和谐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评论很尖刻,认为中国在发展,但它可能无法成为很有影响力的大国,因为中国在意识形态文化方面没有让其他民族能够认同事物。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怎样形成,五中全会《公报》中虽然没有明确方案,但已经破题,这是非常重要的。

(报告人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