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趋势(9)

摘要:对我国经济来讲,重要的不是短期保持8%以上的高速增长,而是中长期的怎么发展、有没有后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制度红利、人口红利,现在还能依靠资本深化,但长期只能靠创新红利。如果技术创新、体制改革、结构调整方面做得好,“十四五”后我国可能超过美国,否则跟美国的差距会重新拉大。

二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到了产业升级的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必须跟进,因为消费升级,服务业必须发展。同时城镇化加速了,可能在2020年达到阶段性的峰值。现在的经济结构是内外结构,内外结构导致了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的变化。内外结构的产业布局必然是沿海和临港;服务内需时,必然是沿着大中城市和重要交通干线,那么就会向中西部地区和内陆地区转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要提高。“十二五”时期,劳动力优势消失殆尽,通过资本深化可能还能维持三到五年,之后就只有依靠技术。

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现在,收入增加的速度慢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导致国内不平衡,只有一部分必须出口才能实现平衡。实际上德国也是这样,德国战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工资增长不能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因为德国也是长期出口大国,因为工资的增长与GDP不同步,消费就不能同步,有剩余就必须要出口。曾经有观点指出,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要不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但这还不现实。在短期内,要纠正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长速度,但长期作为一个口号提出来就不太科学,既不能高于也不能低于,保持“同步”是比较好的。

四是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一些地区社会建设、城乡统筹可以达到较高水平。              

五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总结起来,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