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新产业和新业态不断出现,比如零售业、物流业、新兴服务业、网络业、创意产业等新兴业态的出现也促生了新的就业岗位,各种不同的新兴职业也扑面而来。
四是科研组织向集体化、集团化、企业化方向发展。创新是一个组织里集体力量的集合,而不再像过去牛顿发现三定律那样主要靠个人的智慧,现在都是集团作战,细化分工,同时进行系统集成。
五是创新成果率先在军事领域应用。人类的创新成果几乎都是由于竞争、战争所引发的,伞兵需要降落伞这才发明了尼龙,微波出现了微波通信,核能出现了原子弹,航空出现了战机,航天出现了间谍卫星等,我们可以回想过去人类创新的成果几乎都是率先应用军事领域,然后再扩散、泛化到其他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军事强国形成的背后恰好是科技实力的展现。
三、创新的保障条件
怎样来落实创新事业呢?制约创新的因素很多,观念、能力、资源、体制等都可以形成创新壁垒,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对形成创新效率非常重要。当前都是以企业为主体,院所为两翼这样一种新型的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其主要在三大领域:新产品技术的创新,生产过程技术的创新和管理技术的创新,然而人才、资金、信息和管理都是实施自主创新的约束条件。
第一,创新人才如何培养。从人才上看,目前我国一方面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另一方面又缺少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和一线岗位上的高级技工,这种人才的结构性矛盾对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产生了制约。当前全球的人才大战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争夺全球资源的首选领域,他们的主要做法是,吸引留学人员收割人才,兼并购买企业连窝端才,雇佣猎头专猎高才,涉猎国外机构就地取才,趁火打劫掠夺人才,修改移民法开门迎才,特别行动计划超前耗才,利用网络管理集聚人才,领导人出访顺手牵才,合作办学设奖养育人才。现在发展中国家好不容易长出几个人才结果还被人家弄走了,全球的人才集散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美国的麻州和加州,印度的班加罗尔,中国的台湾,日本的东京,德国的慕尼黑,捷克的布拉格,英国的剑桥,芬兰的赫尔辛基,中东的以色列。在中国大陆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里,其中最典型的是北京的海淀和上海的浦东,不论在数量和密度都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创新的基地,这才引起了跨国公司及其国内大企业的关注,把研发中心建在这些地方,使研发中心与企业组织分离,激励人才已经成为几乎所有的企业在实施创新事业中的第一个战略重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