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所谓的“大周期”,即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往往到美国选举的时候,中美关系的麻烦方面就会凸显出来,几乎每次大选都会多多少少地出现一些“中国问题综合症”,中国成为美国各种政治势力相互角力的最好话题。
另一个是所谓的“小周期”。这个“小周期”在上世纪90年代表现为每年6月前有关中国正常贸易关系地位的审议,进入21世纪后则是每年年中美国国防部发表的《中国军力报告》和美国国会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发表的《中国经济发展对军事现代化影响的评估报告》。借助这样一些议题,美国国内各种反华势力都要聚集起来,就所谓“人权”、“知识产权”、“贸易不平衡”、“军事现代化”等对中国横加指责,掀起一个反华小高潮。
与此同时,中美关系除了“周期律”以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府院关系、总统的威望、经济形势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距离2012年总统大选还有一段时间,主要的影响有以下几点。第一,美国目前是一个分裂的政府,民主党把持总统宝座和参议院多数,共和党控制了众议院,在这种情况下,中美关系容易被沦为党派斗争的工具。第二,奥巴马本人威望不高,这使他的外交决断力和影响力都面临一些缺陷。第三,美国经济形势仍然不佳,失业率依然很高,加上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的势力相对下降,对华焦虑气氛上升,容易为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提供土壤。综合这三点因素,美国国内政治对中美关系发展总体负面影响居多。
如果抓住这三个维度的现状,我们可以对目前中美关系有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中美关系仍将维持一种“斗而不破”的基本格局。如果我们希望推动中美关系实现稳定发展,关键的要点应当是把两国关系中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同时抑制消极因素的膨胀。
接下来,我们共同研究一下中美关系的三条线索。
以上讨论的基本上是1972年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过程。如果从更长的时段来考察中美关系,即从新中国建立到目前来看中美关系这62年的发展轨迹。我们会发现,中美关系始终贯穿着三条线索。它们分别是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利益格局。
第一条线索是意识形态。
从新中国建立以来,中美之间始终存在着巨大的意识形态差异。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在当今世界上,美国是所有这些资本主义国家中意识形态色彩最强的一个国家。
美国比其他西方国家更将价值观挂在嘴边,在处理和其他国家关系的时候,更加强调政权的性质,也有更多价值观上的好恶。俄国十月革命以后,虽然西欧国家对苏联是非常反感的,但是从法律的角度,他们都承认苏联。承认苏联最晚的是美国,直到1933年才承认,就是因为它这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使它更倾向于以一己之好恶来决定跟其他国家的关系。再比如说对待新中国建立,同样是西方国家,英国在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就宣布了外交承认,法国也在60年代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而美国拖到1979年才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