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问题引起的从技术到应用到工程方面的研究及其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的变化和对产业的影响和冲击会很大、很广泛,对科学研究带来的变革也很巨大。奥巴马当政后美国的科研重点已经在调整,能源方面的研究更受关注,尤其是可再生能源,不完全集中在过去的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方面了。能源方面的有关工作在技术方面突破的时间跨度,估计至少要50年到100年,哪怕近10年20年有些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但要成为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可以被工程应用的技术,恐怕也要50年到100年。半导体的发展很迅速,但从1947年发明到大规模应用,一直到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也经历了差不多50年的时间,因为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是一个完整的链条。
党的十七大报告确定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到2050年要建成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宏伟目标,提出并且确立了科学发展战略思想和发展理念,其中构架、愿景、蓝图都很清晰。为了实现这些战略目标,关键要素之一就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虽然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最近10年在工程技术方面的集成创新能力的提升举世瞩目,但问题是关键的核心技术创新和原始的科学原创还相对比较少。作为国家在自然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学术机构、咨询机构与战略的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有责任研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与路线图,不能就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必须要把科学技术与国家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考虑。
关于制定我国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的可能性,在科技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启动前,有许多不同的认识。有的人认为科学很难预见,它随机发生,主要在于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创造性思维。没有人知道爱因斯坦怎么突然就冒出来一个“相对论”。但是,为什么爱因斯坦不出现在当时的中国、当时的美国,却出在欧洲?因为欧洲有相关的科学根底。为什么爱因斯坦不出现在更早的时候,而就出现在那个时候?因为科学技术发展到那个时代所显露的问题给了他启示。所以科学技术的确很难预见,但并不是没有轨迹可寻的。有的人认为技术是可以预见的,国内外专家传统的观念认为最多可以预见15年左右,而再长的预见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的讨论当中,觉得也未必如此,具体技术怎么突破是不可预见,但在哪些领域当中需要突破、必然会形成突破是完全可以预见的。比如,能源领域不突破行吗?不突破,人类文明就不可能持续。传统的发展模式必须要突破,也应该可以有所突破。所以,我国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的可能性得到绝大多数同志的认同,当然路线图不能搞得过细,路线图还是要强调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内涵上也要有创造性,具体的内涵可以在发展中进行调整的,路线图并不是绘成后就一成不变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