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最后十年(2)

核心提示:以前我们对清政府的新政多是简单否定,认为清政府新政所为,无非是在拉拢立宪派对抗革命党,搞假立宪。任何政权都不会坐以待毙,它在危机的情况下一定要谋求应对,这是一种政治本能。就这点讲,政治上的自救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危机时自救所采取的行动是冥顽不化的负隅顽抗,还是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性的应对。

所以我认为要重视清朝的最后十年,分析清政府如何应对自己身在其中的社会转型,这有助于我们以史为鉴。不要将历史简单化,将一切没落归结为反动。客观地讲,清朝最后十年是围绕新政进行改革的十年,因而,关注清朝的最后十年当以清政府的新政为中心进行考察。

清政府最后十年所推行的新政

1901年(农历辛丑年)9月7日,西方诸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订立以后清政府虽然得以保持自己的统治,但清政府所面临的局面更加复杂了。

第一,清政府推行新政的政治格局。

要理解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初衷首先要知晓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我把它概括为双重语境下存在着三种政治力量的博弈与较量。

所谓双重语境,一个语境就是:《辛丑条约》订立以后帝国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命脉,中国社会从鸦片战争以来到这儿已经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订立对中国影响极大,按照条约的规定:中国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按当时中国人口量合计,就是一个人一两银子,这就完全使中国的经济处于了崩溃状态,或者说完全被外国掌控。另外条约还规定:从北京到山海关沿途重要据点包括北京的东交民巷,外国人都可以驻扎军队。中国的首都可以驻扎外国军队了,沿海驻扎外国军队了,这还是独立国家吗?!再加上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无论是铁路、矿山、航运、金融业,所有经济命脉基本上都被外资控制。这样,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完全控制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方方面面的命脉。中国由此而沦为了半殖民地的封建社会。

另外一个语境就是: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东侵到中国,西学所代表的所谓的“欧风美语”也进入到中国。一般地,我们都认定19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迈向近现代化的开始,那么经过这几十年到晚清的最后十年,社会的近代化应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阶段有三个重要的表现:

一是在这个时期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了。比如说:从1905年到1910年,全国出现了投资工商业的热潮,其中以纺织业为例,1901年到1911年工厂总数相当于前60年的三倍,其投资总额等于前60年的总和。另据统计,这个时期全国总商会会员人数大概有五万多人,意味着当时成为资产阶级的就有五万多人,这就为清末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发展到新阶段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二是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这种形成首先得益于新学堂教育的迅速发展,据统计:在1903年,中国的新学堂有769所,1909年增加到5900多所,增加了76倍。其中在校生,在1902年大概是6000多人,到1909年达到163万多人,增加了263倍。在今天看来,这个数字不算什么,但那是在清朝末期,当时的中国很落后,全国有一百多万学生,不管大学、小学,这个数字已是不简单了。另外,这个时期还有三万多留学生,再加上130万左右的旧式师生,旧的读书人经过阅读新式的报刊在这个时期也逐渐转变成了新型知识分子,这就使晚清最后十年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体达到了310万人,这些人就成为了与新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知识、新价值、新风俗的最重要的接受者、创造者、传播者。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