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最后十年(3)

摘要:以前我们对清政府的新政多是简单否定,认为清政府新政所为,无非是在拉拢立宪派对抗革命党,搞假立宪。任何政权都不会坐以待毙,它在危机的情况下一定要谋求应对,这是一种政治本能。就这点讲,政治上的自救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危机时自救所采取的行动是冥顽不化的负隅顽抗,还是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性的应对。

三是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空前传播。和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形成相适应,这个时期除了学堂众多之外,中外报刊达到一千多种,出版新书达到一千多种,这些都成为传播新思想的重要载体。这个时期重要思想家辈出,一些著名的刊物:《新民丛报》、《民报》、《苏报》、《浙江潮》也都风行海内,这些都反映了这个时期资产阶级民主观念在广泛传播。

所有这些新经济、新群体、新思想,使得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进入了最后十年的新境界、新阶段。这种双重语境的共存与冲突构成了我们理解清末最后十年政治格局的生动的大背景。

再来看看,当时中国社会双重语境下存在的三种政治力量。

一是清政府。《辛丑条约》订立以后,尽管清政府的根基受到了动摇,但是慈禧太后一些人还维持着清朝政权。慈禧是一个女强人,至少在她活着的时候清王朝还没有灭亡崩溃。二是康梁改良派,后来被称为立宪派。戊戌维新以后,康梁逃到国外,他们在日本创办了《清议报》,在加拿大成立了保皇会,继续拥护光绪皇帝复位,反对慈禧太后执政。当时在海外的孙中山希望与他们合作,但康有为认为自己贵为帝师,带着皇帝的衣带诏,有着重要使命,不能跟孙中山这样的草寇合作。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在国外有一段时期跟孙中山革命党关系维系的不错,梁启超名为保皇实则革命。梁启超把革命党的很多人拉拢了过去。运动发生以后,康梁一些人也曾经鼓励过勤王起义,但是很快失败了。失败以后身在海外的康梁仍然和国内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尤其清政府后来推行新政以后,国内一些主张立宪的势力十分活跃,海外的梁启超便成为了他们的精神领袖。由此,康梁立宪派成为了一种政治势力。三是革命派。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约集华侨志士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以后又发展到香港、广州等地。接着革命派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失败,惠州起义以后情况开始变好,直到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把各派革命力量组织了起来,开始了有组织进行武力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动。至此,革命派的影响迅速扩大。

那么清政府、康梁改良派、孙中山革命党这三派势力的关系如何呢?清政府虽然被削弱了,但作为统治者它还掌握着政权,仍处在比较主动的地位上。其他两派:一个主张民主革命,一个主张君主立宪,宗旨不太一样,但事实上都是资产阶级内部的两派,只因各自的主张不同而水火不相容。梁启超在给康有为的信中讲到:我们和革命党之间的斗争是第一位的,和清政府的斗争是第二位的,显然这是把革命党作为了自己反对的主要对象,所以两派之间为了革命还是改良曾展开过激烈的论战。再看清政府和革命党,他们之间当然势不两立,但清政府也不能容忍海外的康梁,却又与以康梁为领袖的国内的改良派势力有着妥协的空间。正是这三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相互博弈,展现了清朝最后十年复杂而生动的历史画卷。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