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铲代枪:14万华工奔赴一战(10)

以铲代枪:14万华工奔赴一战(10)

登船前进行最后一次检查,队伍重新按号码顺序排列。一座哨亭坐落在码头入口,站岗的是2位英国海军士兵。当补给站的2名英国职员最后一次宣读、查验登船人员号码时,2名士兵则迅速搜查登船人员的衣服,以确保没有任何走私品或可能影响这次安全航行的物品被携带上船。接下来,位于刘公岛与码头之间的轮船已抛下锚,等候劳工登船。岸边的驳船装载好货物,劳工登上驳船,由海军的拖船拖至轮船近前,劳工单行依次登上大船。招工局的官员们在这之前已乘汽艇登上大船,准备及时引导劳工入舱。舱内铺位已按组次排好号码,劳工按顺序很快安顿下来,放好背包,将牙刷、梳子等用品整齐地排列在各自的床铺边。在整个登船过程中,2000多人没有发生任何勉强、散漫和不安定的情绪,都表现出一种无畏的精神状态。大批来自天津的劳工,有不少人是第一次见到大海,他们将同众同胞一起漂泊万里海疆……

1917年5月的一个早晨,一艘轮船穿过海峡直达法国北部的马塞港。此船即一月之前由威海卫高丽码头发出运送华工的英国轮船。

船一入港便引起众人关注:满船黑压压的人群,穿一个模样服装,戴统一的帽子。船渐渐驶进并最终停靠在码头时,人们这才看清甲板上站立着的成百上千的中国劳工:清一色的古铜色脸庞,有的像木雕一样毫无表情,有的脸上则泛着笑意,棕色葫芦帽上吊着灰色毛帽耳,鼓胀的帆布背囊染成砖红色,蓝色棉衣变得灰蒙蒙的……

接华工的英法官员身后跟随着一群英国兵和法国兵,华工们对他们指指点点。或许穿越万里海疆全程的恐惧在此消失,人群中暴发出一阵阵笑声,笑声中混杂着呼唤声。可以听出,此时笑声的背后隐藏着比哭还痛苦的哭泣……

上述实况,系当时威海卫招工局的英国军人莫尼哥•戈尔,于1918年4月在《远东评论》发表文章所记述。但是,关于海上航行的情况却只字全无,由此断定此人未与劳工乘船同行。庆幸的是,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文史资料精选》第3期,发表了当年由威海卫出发的华工翻译张邦先先生撰写的《华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片断回忆》一文,详尽记述了华工出洋行程中的细节。据此,简要追述当时之实情。

1917年8月,北京西山卧佛寺。在此度暑假的张邦先同学刚从清华学校中等科毕业,9月份将升级高等科,4年毕业之后可以享受公费留美的权利。就在他编织未来求学美梦之际,突然收到一封在北京消夏的同班同学刘沛章的来信,说他已在北京英国公使馆考取头等华工翻译,即将去威海卫编队,从威海卫坐轮船到法国战场,薪水每月120元,吃的穿的和往返旅费都不需自己付钱。信中还说,除在战场上能见识到世界最高科学成就外,战后还可以到欧洲各大城市去游历。刘沛章最后问他愿不愿意去应考。于是,张邦先和他的同学共5人经天津乘船来到威海卫的华工营,考取了翻译之职位,一周之内便做好了各种准备,第7天便和2000多人同搭一艘英国太古公司的轮船,经日本到加拿大西岸的梵科瓦。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