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王一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2)

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形成巨大的影响,对发展速度产生重大冲击,但在本质上是对中国发展方式的冲击。

事实上,中国经济的新一轮调整远远早于金融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凸显既有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的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流动性过剩。投资增长过快是投资和消费的失衡,外贸顺差过大是外需和内需的失衡,这都是经济发展方式本身的问题。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表层上是由于外部需求的急剧收缩,造成我们的出口大幅下降,再造成国内工业生产的快速回落和就业的下降。深层上原因主要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结构性矛盾不断加剧的结果。因而,金融危机的冲击只是一个外在因素,加快了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下滑速度,真正的内在因素是中国经济自身内部的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变化。可以说,这是我国既有经济发展方式 带来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在金融危机条件下,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所以,金融危机从本质上说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金融危机的冲击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必然会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

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两个基本条件的限制。第一,我国经济的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严重依赖。据测算,2001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和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5.3%和19.2%;2003年到2009年,我国的贸易顺差由一千个亿增加到二千个亿,足足翻了一番。第二,我国经济的增长对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的过度依赖。2001年到2007年,我国资本的贡献率从20世纪90年代的54.5%上升到本世纪的66%,全要素的贡献率从30.8%下降到23.5%。这种经济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外需拉动和要素投入拉动发挥非常重要作用的结果。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