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王一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8)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特征和面临的矛盾

谈到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了解它的理论基础,为什么要从增长方式转向发展方式。我们知道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一定包括增长,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但是增长不等于发展的全部,增长主要是使得国民生产总量提高增长,它是以产出量的增加为衡量尺度的。发展既包括产出的扩大,也包括分配结构的改善,社会结构的转型,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由选择方位的扩大和机会公平的增加。因此发展包括增长,但比增长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在经济学上,关于经济增长有三个基本的发展阶段。一是古典的增长理论,即哈罗德模型。他讲的增长理论是投资和投入产出的比值真正取决于资本投入的增加。 投入产出比越高,投资的越多增长的就越快。这就是传统发展方式的重要理论根源。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增加资源和要素的大规模投入。二是新古典的增长理论,以 索洛—斯旺模型最具代表。索洛增长模型是说除了资本和劳动投入以外,还有一个全要素生产率,叫TFP。他认为增长最重要的就是取决于由技术进步和管理制度 模式决定的TFP。制度模式和技术模式决定了同样的人力和资源投入,它的产出完全不一样。三是上世纪80年代所谓新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主要研究科技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研究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增长作用,研究体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经济增长理论大概分为以上几个阶段,我国经济的发展当然也不会超越这几个阶段,也不超出这几种增长模式。因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

高度投资和出口导致了我国投资率和进出口率的不断提高,相反消费率却不断下降。2001年到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率是世界上所有经济体里面几乎最低的,投资严重偏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关键是我国的高储蓄率。

储蓄率高有三个基本的决定因素。一是人口结构和居民的消费倾向。人口结构,就是指国家人口的抚养比。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大,居民的储蓄率就越 高。二是周期性的经济波动。一般来说,经济萧条时期,人们就会提高储蓄率,而经济繁荣时期,就会降低储蓄率。三是经济体制和政策因素。国家的社会保障水 平、公共服务水平和经济政策等影响居民的储蓄率。中国人习惯把赚的钱储蓄起来以供子女上学,自己养老等,导致了中国的高储蓄率。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了中国社 会保障水平、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够完善。若要改变高储蓄率的情况,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必须从体制上进行解决。

其实比较而言,在我国储蓄率提高最快的不是居民而是企业和政府。企业和政府的高储蓄决定了高投资,投资增加远远大于消费的增长。现在,我国的外汇贮备已经达到两万四千亿美元,而且还在增加。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