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世界不取中国的长处 人类无从得救(3)

梁漱溟:世界不取中国的长处 人类无从得救(3)

地安门中学,梁漱溟先生的母校

“何谓学问!有主见就是学问!”

寻找梁漱溟先生的中学母校,本该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但在于今日北京中学生中恐怕很少有人能够说出梁漱溟先生的生平事迹,包括他少年读书的所在。

地安门中学就是梁漱溟先生的母校,其前身是1902年建成的“顺天中学堂”。但地安门中学几年前已经撤销“番号”,如今,其原址是五中分校。

五中分校的门房和教职员工,虽然不知晓梁漱溟的母校“典故”,但仍然很客气地允许我进入校园并自由拍照。其门牌号是地安门东大街127号,在一小巷的拐弯处。

1906年夏天,13岁的梁漱溟考入“顺天中学堂”,地址在地安门外明清两代兵将局旧址。他在这里度过了美妙、充实的5年半的读书时光。

“顺天”指顺天府(京兆)。

“顺天中学堂”的洋文总教习,由留学英国海军的王劭廉先生担任;汉文教习以福建人居多,包括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字琴南)。而英文、数学、地理等课程皆用英文原本教授,可见对学生素质要求很高。当时现代学校初创,学科程度标准不一。许多小学比今日中学程度还高;而那时中学与大学也难分轩轾。梁漱溟先生的同窗中,有许多诗赋、古文词、四六骈体文都已做得很好,后来成为学术界知名人士的有张申府、汤用彤等。

韶华壮志,书生意气。

班上,梁漱溟与廖福申、王毓芬、姚万里三人最为要好。四位翩翩少年,曾一起在酒楼聚餐,食蟹饮酒。商定彼此不用“大哥”、“二哥”俗气称谓,而是从每人身上缺点、短处摘出一字,作为相呼之名,以资警醒。梁的一字之名是“傲”,廖的称呼是“惰”,王的大号是“懦”,而姚的命名是“暴”。梁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入俗套。一王姓老师年逾古稀,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但亦有一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语不惊人死不休。”

关于中学时期的自学,梁先生深有体味:

“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所谓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有智慧识见发出来,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善学。世俗之人虽不必是坏人,但缺乏眼光见识那就是不行的。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倾所谓一片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是如此。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即中国问题)。”

也许人们难以预料,为了研究、解答以上这两个问题,梁先生所用的自学资料,不是图书馆诸多名家的皇皇巨著,竟然是社会上热门的维新派报纸。“无论在人生问题上或在中国问题上,我在当时已能取得住在北中国内地的人所能有的最好自学资料。我拥有梁任公(梁启超)先生主编的《新民丛报》、《新小说》、《国风报》和《民立报》等。这都是当时内地寻常一个中学生所不能有的丰富资料。”

那么自学的心得是什么呢?

“约14岁光景,我胸中已有了一个价值标准,时时用以评判一切人和一切事。这就是凡事看它于人有没有好处和其好处的大小。假使于群于己都没有好处,就是一件要不得的事了。掉转来,若于群于己都有顶大好处,便是天下第一等事。以此衡量一切并解释一切,似乎无往不通。”

默默地徘徊在五中分校的校园中,尽量搜寻一个叫做梁漱溟的中学生的印记。近百年的岁月已经掩埋了太多的往事,只见一棵、惟一的一棵显得分外突兀的龙爪槐,傲然挺立在操场的北端。我和这棵多少年来森然挺拔、凛然无语的古木对视良久,似乎发现了一颗与天地并生而无愧的灵魂。秋风飒飒,吹拂着它依然遒劲有力的枝条与绿叶,行走的人终于寻到了所要追寻。

耳边犹闻一个生命在深情叙说:

“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西海西沿2号,梁漱溟先生的老宅

“世界最近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秋高气爽,北京人指望西山的时候多矣,却容易忽略西海的存在。西海在哪儿?这次行走方知,它在什刹海的西边,景色风光甚为旖旎,给人世外桃源之感。

什刹海,元代名为“海子”。作为一个海子,它是宽而长的一片水域,那宽度足以和长安街媲美。它分为前海、后海、西海。这西海,就是人们常说的积水潭。

责任编辑:杨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