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2)

那么到底慧能和神秀产生了这样的分歧之后,事情怎么样发展下去了呢?据说五祖弘忍是非常开明的。他认为慧能的说法更加的彻底。所以,他半夜三更时,悄悄地把慧能招到房间里面来,给他讲解《金刚经》。然后把自己象征着传授佛法的权力的袈裟和一个钵传给他。衣钵就象征着佛法的继承人。但是这个弘忍又跟他讲了一段话,说自古以来,“传法命如悬丝”,非常的残忍,所以你赶快跑。到南方去,到你的老家去。传说慧能得到这个衣钵后,就连夜渡江往东走了。一路上经历了很多的风险,确实有人追杀他。然后一直跑到岭南,在五岭一带一直住了16年。之后,他到了广州。到了广州以后他就做了这么一件事儿:正月八号,有一个法师叫印宗,在广州的法行寺讲《涅盘经》。《涅盘经》是佛教的一个很重要的经典。慧能混在人群中听法。这时风吹得寺庙里面的帆飘动。印宗法师问底下听法的弟子说,大家看这是风在动还是帆在动。底下的弟子有的说风在动,有的说是帆在动。这时,慧能挺身而出,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帆动,是人心自动。印宗法师大吃一惊,觉得这个人讲的,包含着非常深奥的道理。所以马上下座请他上堂说法。慧能从此在法行寺正式出山。后来这个法行寺改名叫光孝寺。慧能到了广州后,正式出家成为禅师。后来又到了韶州的南华寺去进行说法。在南华寺说法时有很多官员和民众来听,甚至包括韶州刺史都来过。

这些传说,在我们历史学家看来,都是为了证明慧能禅师伟大的。为了构造他们光荣的历史,编造了很多很多故事。实际上很多事情充满了谜团。而这些故事真真假假,所以需要我们重新梳理。从胡适之先生以后,一直到现在,历史学家都在试图探索禅宗历史的真相。我在这里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达摩老祖是西边第28祖,就是禅宗传说中在印度的第28代,也是到中国来的第一代祖师。他有一个最有名的故事。他跟梁武帝曾经对话。梁武帝问他,站在我面前的是谁啊,达摩居然回答说我不认识。梁武帝说你看我做了很多好事,有没有功德啊,他说没有功德。梁武帝被他搞的稀里糊涂,觉得他没意思。而达摩也觉得梁武帝不是一个有慧根的人。他摘下一片叶子,做成一条船,渡江北上了。到了北边的少林寺,去达摩洞里打坐,面壁九年,把影子留在了墙壁上。从历史角度看,根本就不可能有这个事儿。因为达摩到中国来的时候,比梁武帝时代早的多,是刘宋时代。而且后来传说达摩留下一只鞋,自己真身回到印度去了,这也是传说。历史学家考察的结果是:达摩有可能在北方因为它的身世影响比较大,被刘志和光同法师下毒害死了。这说明禅宗早期的历史是充满了血和火的历史。

另外就是历史上六祖的真实身份。历史学家考证:被弘忍认可,而且被大众选择的接班人可能既不是神秀,也不是慧能。有可能是少林寺一个叫法儒的和尚。因为现在还有一块公元689年立的碑,里面明明白白记载:少林寺是禅门重镇,只有在少林寺这个地方做主持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传人。而且也只有在少林寺修行的人才能够得到官方认可,才可以成为佛教禅宗在北方正宗的接班人。但是这个人不是神秀,也不是慧能,是法儒。只是由于后来慧能一派成为斗法的胜利者,所以他的弟子就一次又一次的重新改写了历史。

传说中把百丈淮海当做中唐时禅宗最重要的人物。这是因为一方面他开创了禅宗里面“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传统,另一方面南方、北方的一些重要的禅门都是他的学生。但事实上,百丈淮海在他的那个时代并没有那么重要。只是一个非常好的人。

所以禅宗的历史非常复杂,很多象征性的故事,很多象征性的传说,它的重要就在于他是“象征”,他告诉我们一些道理,但是他不是历史。

二、禅宗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影响

(一)禅宗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禅”

说起“禅”很多人就会联想起静坐。其实不仅如此。在东汉以后,佛教传入中国,有两大传统。一个传统叫做大乘波若学,另一个传统就是小乘禅学。佛教在印度是非常复杂的,有很多流派。但是传到中国来的只有两个影响最大,这就涉及到一个文化接受和文化传播的问题,里面有选择,也有偶然。

在小乘禅学里面,他继承的是印度早期的瑜伽方法,而瑜伽的方法有一种很重要的叫做瑜伽八支分法。这个八支分法的内容是什么呢?第一个是禁制,就是你要禁制,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贪欲,这些都是外在的对人的约束,它是一个节律,让你小心,不要犯这五戒。第二叫做遵行,就是勤修五种方法,清静、满足、苦行、念诵、思神。第三是坐法,这个就跟“禅”有关系了。这个“坐”不是一个随意的东西。简单的说就是挺直脊梁,颈部微微向前,保持呼吸和你的脉搏跳动一致。然后两腿交叉叠坐,两个脚的脚背要放在大腿的内测。这些坐姿不是那么容易坐好的,你必须要练,所以这跟瑜伽是有关系的。第四是调息,就是调整呼吸,吸入呼出,吸入的时候是满,呼出的时候是虚。你要在思想里面想象自己像一个瓶子一样,有出有进。第五叫做制感,就是控制自己的感觉器官,使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路,保持一种跟外部世界分离的状况。第六,是专注,就是使心灵、精神、身体凝聚在一起。第七叫做禅纳,最初的时候你还能听到声音,慢慢听不见声音,看不到东西,但是你的眼睛不能闭,目光散失,逐渐进入到物我合一,身心俱旺的状态。第八个是三摩地,进入三摩地状态就是最高级,最纯真的一种超越境界。

在印度,无论是瑜伽派,还是佛教,甚至是波罗门其实都是有一些方法,能使一个人身心清静,进入安宁状态。这个方法在佛教里面是“佛教三学”戒定慧之一。“佛教三学”,就是戒律、入定、智慧。按这种方法分出来的人,称号就是律师、禅师、法师。在唐代这个是分的很清楚的。律师就是戒学,禅师就是定学,法师就是慧学。只有全部精通的人可以叫做三藏法师,是最高级的。三藏法师的意思就是说他已经到了三学都精通的地步。但是更重要的是对经、律、论三藏他都很通,这个才是三藏法师。

(二)禅宗思想的内容

在禅宗里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本来“禅”在印度只是一种修行方法,在中国怎么变成了禅宗呢?本来是一种方法,怎么会变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佛教思想、文化、修行的大体系呢?甚至还发展出来一门大的学问。

1、静坐。大家都知道学习禅学或禅门之学,首先入门工夫就是静坐。但是静坐并不等于禅宗。禅宗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体系。

2、空和佛性。佛教的般若之学主要讨论的一个概念就是空和佛性。那么什么是空,什么是佛性?“佛性”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能够从人性提升为佛的一个本来的潜质。“空”非常复杂。大般若经600卷,全部说的就是一个字——空。所以这个“空”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核心的观念。简单的说,第一,就是万世万物的一切现象,都是流转变迁,没有实在的本性和永恒的存在的东西。第二个意思是说幻化在你面前的那个现实世界,是没有自信的幻象,是各种因缘,组合而成的,本身就是空。但是这个空又表现为有。他表现为色,就是五光十色。表现在你面前的好像是真实的。但是色本来就是空,本来就是虚幻的,“色既是空,空既是色”。但是“空”和“色”又是互相依存的。这里要注意,“空”不能简单的说是没有。这个“空”跟中国的“无”不一样。中国的“无”是没有,一切皆无是没有的。但是空是非常复杂的,比中国的“无”要复杂很多。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