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城区平均沉降速度
上海:一个城市在沉降中的自救
过度抽取地下水,曾经是造成上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然而在采取有效的“控沉”措施后,如今影响上海地面沉降的另一个原因,是不断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大量建筑和地铁施工造成的“不均匀沉降”仍然困扰着上海
本刊记者/马多思(发自上海)
蒋明镜先后在日本、英国和加拿大从事了8年的研究工作之后,2006年决定回中国发展。站在上海黄浦江边远望对岸,陆家嘴(600663,股吧)耸立的摩天楼群令他感到兴奋,同时,这位研究岩土力学的专家也相信,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机会应该就在这里。蒋明镜知道,他脚下的这块土地是由近千年来长江带来的泥沙所形成的软土层结构,数千幢快速建起的高楼在推动上海发展的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加剧地面沉降便是其中之一。
过度抽取地下水,曾经是造成上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然而在采取有效的“控沉”措施以后,如今影响上海地面沉降的另一个原因,是不断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楼林立的陆家嘴地区的地面沉降就达每年12毫米到15毫米。
“楼升”造成的“地降”
虽然早在1934年上海就拥有了总高82米的“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但高层建筑数量的迅速膨胀还是近10年的事。数字显示,上海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层建筑有40幢;建于80年代的有650幢;而90年代十年间就兴建了2000多幢,其中百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有100多幢。自1993年以来,上海平均每天“站”起一座高楼,目前高层建筑已有七八千座。
上海的软土层地表具有“含水量大、孔隙大及压缩性大”三大特征,就像一块海绵,在一挤一泡水的同时,会出现严重的变形。以往人们认为除了地下水开采,高容量的高层建筑在上海地面沉降中的影响能达到三成,但是上海地质学会秘书长刘守祺说,“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发现高层建筑的影响能达到四成,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
为了应对地面沉降问题,上海2003年出台了针对容积率的“双增双减”政策,即增加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减少建筑容量和高层建筑,同时也规定了住宅2.5、商用4.0的容积率上限。实施一年后,上海市中心总建筑量已减少约400多万平方米,上海376个容积率过高的历史遗留项目,平均降低容积率17%。和地下水超采造成的沉降一样,密集建设高层建筑引发的沉降,在精明的上海人面前,似乎也得到了控制。上海整体沉降的平均数值继续下降,直到2010年的不到6毫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