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面沉降的速度降下来了,但大量建筑和地铁施工造成的“不均匀沉降”仍然困扰着上海。2003年,为了了解地面沉降与地面建筑的相互影响关系,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与上海市城市规划院合作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发现,单个高层建筑发生的一般是均匀沉降,这种沉降不大会对该建筑物本身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在众多位置、规格不一的高层建筑的合力作用下,整个上海市的地表会形成区域性的甚至整体的不均匀沉降。
目前为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教授的蒋明镜称,地面不均匀沉降和沉降速度过快一样,都将引发多种城市灾害,例如,地面不均匀沉降导致防汛墙的防汛标准持续降低,迫使不断投入资金加高防汛墙;建筑沉降威胁着煤气、供水等市政管线的安全;隧道不均匀沉降又导致机动车加速磨损,增加运营风险和维修费用等。
蒋明镜说,建筑物建好后,一开始会有一定的沉降,但随着地基下的土壤逐步发生固结,沉降也就稳定下来甚至停止。但是当周边再有建筑施工时,就会使本来稳定的老建筑再次发生沉降。而且一个地区虽然总体上都是软土,可是每隔几米土质都不一样,有的硬一些,有的软一些,这就需要在施工前进行风险检测和评估,并提出施工修改建议,例如需不需要对地基周围进行加固和支撑,以有效防范沉降。
可是,蒋明镜回国后发现,在摩天大楼林立的上海,没有一家本地公司请他进行相关的评估。一些建筑公司请的专家并不是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国内在岩土工程方面的技术水平很落后。”他说,在日本,每个企业在建筑施工时都很重视预先的沉降评估,因为那里的土地都是私有化的,如果施工给其他建筑造成损害,那是要赔偿一大笔钱的。
蒋明镜的专业知识似乎在工程评估方面派不上用场,却能在自己买房时进行“专业评估”。他在上海买的是旧小区基础上开发的住宅,因为那样的建筑,地基下土壤已经基本固结。他不买在农田上建起来的和靠近江河堤坝的住宅,因为那些地方的土壤比较松软。也不买附近可能修地铁和高层建筑的住宅,因为老建筑都会被新建筑所影响,容易产生继续沉降。
上海市徐汇区凯华公寓的住户们就没有蒋明镜这么多土壤和建筑知识了,他们在买下住房时并没有在意附近是否要修地铁。这座1998年竣工的6栋连在一起的楼房,在2003被发现房屋墙壁出现裂缝。56户居民集体投诉说,裂缝最宽处可以伸进一排手指,而且楼体看起来也“歪了”,这些投诉者怀疑这些现象与住宅楼地下20米深处正在进行的地铁明珠2线隧道施工有关。
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地质灾害已经引起了地质学专家越来越多的关注。上海市地质学会秘书长刘守祺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一开始就说,“我已经不研究地下水造成的沉降了,我现在研究的是,施工过程中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地质灾害。”
漫长的“控沉”历程
可是,刘守祺毕竟研究地下水问题几十年,最近他一直关注着泰国曼谷洪水的新闻。在他看来,曼谷洪水泛滥的原因 “除了气候,就是地面沉降闹的,海水回灌进曼谷了。”刘守祺30年前就受到过泰国有关方面的邀请,研究曼谷的地面沉降问题。多年来,曼谷以每年1.5厘米至5.3厘米的速度下沉,直到现在城区已经有一大部分处于海平面之下。刘守祺的观点和世界银行专家简。博乔基本一致:曼谷下沉的原因之一,就是毫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
然而,对于同样被认为沉降严重的上海,刘守祺并不怎么担心,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上海发生曼谷那样的灾难“可能性很小”。
2009年,有媒体报道称,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一份最新研究报告表明,全球33个人口密集的大型三角洲地区中,有三分之二正面临“地陷海升”的双重威胁,而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黄河三角洲,已跻身这一危机榜上最严重的一级。报道对上海的描述是,“城市平均标高才4米,而黄浦江涨一次潮就高达5米多,再继续沉陷2米,上海立刻就会陷入汪洋。”
研究上海地质几十年的刘守祺不完全认同上述说法:地陷海升确实已成既有事实,但美国学者将中国的三个三角洲列为“最严重级别”,这个结论还有待商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