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前,回顾十六大以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历程,总结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具有重要意义。
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历程回顾
1978年底,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们党实现了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六大,为应对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挑战,文化领域积极探索经营机制变革,大力扶持新媒体发展,不断推进文化行业集团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但总体而言,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大的文化体制变革尚处在初级阶段,改革动力主要来自外部的压力而非主动的推进,改革举措往往肇始于基层而后为决策层认可,全行业的改革规划、综合配套的改革举措和深层次矛盾的解决,尚未破题。此外,改革发展中也出现诸多新问题,如“事业单位,企业经营”中的事企职能边界不清、事业企业好处两头沾问题,集团化建设中的行政捏合问题,传媒竞争中的过度市场化问题,公共产品短缺问题等等,迫切需要以新思路、新举措开创新局面、实现新突破。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我国新一轮的文化体制改革正式启动,至今已历时九年,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从2003年6月到2005年底,主要是积极探索、开展试点。2003年7月,中办和国办转发了《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正式确定北京、上海、广东、浙江、重庆和深圳、沈阳、西安、丽江九地为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山东大众报业集团、国家图书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等35家单位为改革试点单位,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第二阶段从2005年底到2009年8月,主要是扩大试点、由点到面。200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目标任务作了全面部署,决定将试点扩大到除西藏、新疆之外的所有省(区、市)。2006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分别在除西藏、新疆外的全国所有省(区、市)确定了一批试点地区和单位,改革逐步向纵深拓展、向面上推开。
第三阶段从2009年8月至今,主要是加快推进,全面展开。2009年8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经验交流会,系统总结了试点阶段的工作经验,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提出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改革进入加快推进、全面展开的新阶段。
文化体制改革到这个时期,已经由被动改革向主动改革转换,由主要模仿经济体制改革向把握文化体制改革自身规律转换。从发展理念创新到组织体系创新,从市场准入创新到文化业态创新,综合创新带动了文化体制改革在全面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带动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通过方法创新,明确了整体设计、综合配套,试点先行、循序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路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