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回顾与评析(3)

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回顾与评析(3)

 

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实践成就

十六大以来,在新的文化改革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各地各部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和丰硕成果,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空前繁荣,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路,开创了文化建设新局面。

九年来,文化地位空前凸显。文化体制改革引发全社会关注,党和国家前有未有重视文化工作,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年,新中国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五年发展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公布。2009年,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作出部署。2011年,新中国第一个专门讨论文化改革问题的中央决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通过。

九年来,体制机制焕然一新。文化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政、企、事一体化的旧体制模式,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千多家,核销事业编制18万个以上。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领域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全国出版社完成转企改制94%,新华书店完成接近100%,电影制片厂完成93%,电影公司完成90%,电影院完成89%,电视剧制作机构完成91%,党报党刊发行体制完成100%。全国已有14个省市全面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除4个直辖市和西藏、新疆外,其他25个省区的318个副省级和地级市中,已有306个组建综合执法机构,221个完成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整合。

九年来,文化产业迎来春天。文化体制改革挖掘了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文化产业被列入国家产业振兴计划,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多个省市区提出“文化大省”战略,北京、广东、江苏、山东等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千亿元,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双百亿”的文化企业成为领军力量。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我国的文化产业仍然逆市上扬,增速超过国内生产总值8个百分点,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年出书品种、总量稳居世界第一位。

九年来,文化事业快速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明确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政府近8年的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是过去几十年的总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全部已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了90%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已覆盖全国50%行政村,全国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1743个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如期全面免费开放,极大地缓解了人民群众看书看报难、看戏看电影难、文化活动少的状况。

九年来,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了文艺创作繁荣发展,仅2010年,小说类新书数量就有4300多部,首次发表和出版的长篇小说2000余部,长篇小说总量达到前所未有的3000余部,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国家;电影526部,票房101.72亿元;电视连续剧405部,约15000集;动画片年产量22万分钟,动漫产业总产值470.84亿元;舞台剧4000台,仅舞剧每年就达30多部,小型舞蹈作品更如井喷,演出市场总收入达108亿元。

九年来,中国文化曙光再现。文化体制改革锻造了“走出去”的底气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范围和渠道不断拓宽,近150个国家与我们展开政府间的文化合作,350多所孔子学院走出国门。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有所扭转,截至2010年底,人民日报社主管的网络和各类报刊的国外受众比2005年增长50%以上,新华社海外用户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