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回顾与评析(2)

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回顾与评析(2)

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理论探索

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在理论探索方面也有很多亮点。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以讲话或发文章的形式阐述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和理念,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篇:

一是“一二三四”。2004年6月21日,《瞭望》发了一篇叫“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二三四”的文章,准确全面地揭示了我们这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一是坚持一个目标。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转动“两个轮子”。一个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一个是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三是认清“三个关系”。第一个关系是“两个要求”相统一,既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又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第二个关系是“两个效益”相统一,必须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努力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第三个关系是“宏观管理和微观搞活”相统一。四是抓住四个关键环节。第一个关键环节是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第二个关键环节是完善市场体系,第三个关键环节是改善宏观管理,第四个关键环节是要转变政府职能。事实上,“一二三四”并不是记者臆测,而是李长春同志2004年视察北京儿艺时即席讲话的主要内容,所以这篇文章能完整阐述文化体制改革基本思路。

二是“八点认识”。2008年11月18日,李长春同志在《求是》发表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十六大以来我们对文化发展规律认识做了八个方面的概括:在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上,明确了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发展方向上,明确了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在文化发展目的上,明确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文化发展动力上,明确要坚持改革创新和技术进步,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文化发展思路上,明确要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推动文化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在文化发展格局上,明确要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在文化发展战略上,明确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文化发展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明确要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三是“十大关系”。2010年4月,李长春同志在《求是》发表《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出了文化建设的“十大关系”,即正确处理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发挥政府作用与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文化建设的关系;正确处理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正确处理发展文化与运用科技的关系;正确处理调动现有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与培养更多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关系。

四特别是2011年7月23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问题进行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明确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应当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必须抓紧抓好的重点任务,重点任务概括起来为“三加快一加强”。一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三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四是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全面系统论述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路、重点任务,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发展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是在刚刚闭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全会在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道路、一个蓝图、六项重点任务工作”。一条道路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个蓝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六项重点任务就是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刻回答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所蕴含的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体系正式确立。

从以上几篇文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改革发展理论创新的过程本质上是“文化回归”的过程。首先我们对“文化是什么”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长期以来,文化没有“自我”,从文革前的“文艺为政治服务”,到改革开放后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文化都处于从属、配角的位子。十六大后,我们党将文化产品从单一的意识形态属性中解放出来,认识到文化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商品经济属性,提出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把文化上升到生产力的高度来认识。从此,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既服务于中心工作,又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彻底告别配角角色,成为主角。

在此过程中,我们对“文化有什么作用”也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在我们常讲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