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金融危机。——货币流通史片断

*欧洲的金融危机。——货币流通史片断

*欧洲的金融危机。——货币流通史片断  

 

 马克思 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我们已经从法兰西银行最近的一个报告书中看到,它的金属储备降到了非常低的程度,约为3000万美元,而且仅仅在上一个月中就减少了25%[注:见本卷第66页。——编者注]。如果再继续这样减少下去,那末到年底,银行的储备就要耗尽,现金支付也将停止。为了防止这种极危险的现象,曾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方面,警察局应当阻止将白银溶化出口,另一方面,法兰西银行决定以巨大的牺牲作代价,同路特希尔德先生们签订一项借款600万英镑的合同,使自己的金属储备增加一倍。换句话说,为了补充自己黄金的不足,银行又扩大了黄金的买价和卖价之间的差价。由于这个合同,10月11日曾向英格兰银行支取了5万英镑,10月13日——4万英镑,而昨天到达这里的“亚细亚号”轮船带来了关于继续提取50多万的消息。因此,伦敦普遍担心英格兰银行为了防止自己的基金流往法国,会重新拧紧螺丝,提高自己的贴现率。英格兰银行为了做好准备,除国库期票以外,已经停止发放以任何国家有价证券作抵押的贷款。

但是,法兰西银行能够成功地装进自己柜子的全部黄金将像流入时那样迅速地流出——一部分用来偿付外货,弥补贸易赤字,一部分用于国内需要,代替正在退出流通的白银(收藏白银的现象自然会随着危机的尖锐化而加速起来),最后用于最近三四年来建立的大工业企业的需要。例如,一些曾希望以发行新债券来继续自己的工程并支付股息和贴水(目前谈不到这样做)的大铁路公司,正在采取最冒险的措施来弥补自己财力的空虚。如法国西部铁路需要6000万法郎,东部铁路——2400万,北部铁路——3000万,地中海铁路——2000万,奥尔良铁路——4000万,等等。据统计,所有铁路公司所需要的总数达3亿。曾自鸣得意地以为借助于证券投机就能使人忘掉政治的波拿巴,现在却热衷于用各种政治问题——那不勒斯问题、多瑙河问题、贝萨拉比亚问题、关于新的巴黎会议问题[69]——来转移人们对金融市场的注意,但是,一切都徒劳无益。不仅法国,而且整个欧洲都坚信,所谓的波拿巴王朝的命运和欧洲社会目前的情况一样,都将取决于看来现在已经在巴黎露头的商业危机的结局。

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注:见本卷第66—69页。——编者注],白银同黄金相比价格突然上涨,是危机爆发的最初原因。如果不注意到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开采的大量黄金,那就可能认为这种上涨仅仅是由于从西方国家流往亚洲、特别是流往印度和中国的白银日益增加而造成的。从十七世纪初起,亚洲,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对欧洲和美洲的金银市场一直起着严重的影响。白银是这些东方国家的唯一交换手段,由于同东方进行贸易,从西属美洲大量输入欧洲的财宝,有一部分就从欧洲大陆外流,于是,美洲输入欧洲的白银,就这样由于从欧洲输往亚洲而得到了平衡。诚然,与此同时,黄金从亚洲输往欧洲。但是,如果把1840年和1850年期间乌拉尔开采的黄金除开不算,那末这种出口是微不足道的,不可能产生任何显著的结果。

当然,亚洲和西方之间白银的流通,随着贸易差额的变动,有其涨潮和退潮的交替时期,但是总的说来,这个世界性运动的经过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十七世纪起到1830年左右;第二个时期从1831年到1848年,最后一个时期从1849年到现在。在第一个时期,向亚洲输出的白银,总的说来是增加的。在第二个时期,这种输出开始削弱,直到最后出现回流,亚洲第一次把它在几乎两个半世纪内吸收来的财宝的一部分归还了欧洲。在第三个时期,仍然处在上升的发展阶段,情况又起了变化,现在,亚洲正以空前的规模吸收白银。

在较早的时期,在美洲发现白银以后,甚至在葡萄牙在印度建立殖民地以后,欧洲向亚洲输出白银还不怎么能觉察到。到十七世纪初,当荷兰人和后来的英国人扩大了自己同东亚的贸易时,对这种金属的需要量才比较大。但是,从十八世纪英国茶叶的消费开始迅速增长的时候起,对白银的需要量就增加得特别快,因为英国人购买中国的茶叶几乎完全要支付白银。到十八世纪末,白银从欧洲向东亚的外流已经达到十分巨大的规模,甚至吸收相当一部分从美洲输入的白银。就在这一时期内,白银也开始从美洲直接输往亚洲,虽然总的没有超过墨西哥船队从阿卡浦尔科带到菲律宾群岛的数量。十九世纪头三十年,欧洲更加觉察到亚洲在这样吸收白银,由于西班牙的殖民地爆发革命[70],美洲的白银输出,从1800年的4000多万美元降到了1829年的不足2000万。另一方面,在1796—1825年期间,美国向亚洲输出的白银增加了3倍,而在1809年以后,开始(虽然规模较小)直接向东亚输出白银的,不仅有墨西哥,而且还有巴西、智利和秘鲁。从1811年到1822年,欧洲向印度和中国输出的白银超过从这些国家输入的黄金3000多万英镑。

在1831年开始的时期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印度公司不仅被迫放弃它对欧洲与其东方领地之间的贸易的垄断,而且作为商业企业全部撤销(如果不算它对印度支那的垄断)[71]。这样,由于东印度的贸易对私人开放,不列颠向印度输出的工业品开始大大超过大不列颠从印度输入的原料。因此,贸易差额越来越明显地变得有利于欧洲,结果,白银向亚洲的输出迅速下降。不列颠贸易在世界其他市场上遇到的各种挫折,现在由于它在亚洲的新的扩张而开始得到弥补。如果说,1825年的贸易震动已经使不列颠对印度的输出有了增长,1836年的英美危机又给了它更加有力的推动,那末,1847年不列颠危机的特点,甚至是由对印度和亚洲其他地区的过多的输出造成的。

对亚洲的输出在1697年不到不列颠出口总额的1/52,而1822年已经达到约1/14,1830年达到1/9左右,1842年达到1/5强。在这个经济过程只波及印度和亚洲西部地区的时候,白银由欧洲向亚洲的外流削弱,但是没有停止,更没有变为由亚洲流往欧洲。只是到后来,英国的仁慈强迫中国进行正式的鸦片贸易,用大炮轰开了万里长城,以武力打开了天朝同尘世往来的大门,金属货币流通中才发生这种急剧的转变。因此,当中国的白银流到中印边境的时候,英国和美国把自己的工业品大量倾销到中国的太平洋沿岸地区。这也就说明为什么1842年白银在现代贸易史上第一次大量地真正由亚洲输往欧洲。

但是,亚洲和西方之间贵金属流通中的这种全面的变动是暂时的。在1849年就已经出现了尖锐的日益强烈的反复。就像中国给第一个和第二个时期指出了方向一样,它也给第三个时期指出了方向。中国的起义[72]不仅中断了同印度的鸦片贸易,而且也使外国工业品的购买陷于停顿,因为中国人坚持要用白银购买他们的商品,而他们自己则采取了东方的经济专家在政治和社会动荡时期所惯用的措施——积累财宝。中国出超之所以非常可观,还同欧洲最近蚕茧的收成不好有关。根据不列颠驻上海领事罗伯逊先生的报告书,最近十年来中国茶叶的出口增加了63%,丝的出口增加了218%,而工业品的进口减少了66%。罗伯逊先生估计,现在从世界各地平均每年输入中国的白银,比十年前多558万英镑。下面我们列举1849—1856年期间中国进出口的确切材料(每年到6月30日为止):

茶叶的出口

(单位:磅)

输往大不列颠和爱尔兰         输往美国

1849……………………47242000…………………18072000

1855……………………86509000…………………31515000

1856……………………91035000…………………40246000

丝的出口

输往大不列颠和爱尔兰        输往法国

1849……………………17228磅……………………  —

1855……………………51486磅……………………  —

1856……………………50489磅……………………6458包

英镑

1855年中国向大不列颠出口的实际价值…………8746000

1855年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实际价值………………2500000

————————————————————

总计…………………………………11246000

扣除20%的运费和其他费用………………………2249200

————————————————————

中国总计应得…………………………8996800

进口

英镑

1852年从英国进口的工业品………………………2503000

1855年从英国进口的工业品………………………1000000

1856年从英国进口的工业品………………………1277000

1853年从印度进口的鸦片和棉花…………………3830000

1855年从印度进口的鸦片和棉花…………………3306000

1856年从印度进口的鸦片和棉花…………………3284000

———————————————————

1855年的进口总值………………………4306000

英镑

1855年中国的顺差…………………………………4690000

1855年中国对印度的出口的价值…………………1000000

———————————————————

中国同世界各国贸易结算中有顺差总额(1855)…5690000

除了同中国进行贸易而引起白银由欧洲流向亚洲以外,由于最近几年来贸易差额不利于欧洲,白银还流向印度,这从下列的表中可以看出:

英镑

1856年不列颠从印度的进口…………………………14578000

东印度公司转拨扣款…………………………………3000000

———————————————————

进口总额………………………………………………11578000

印度从不列颠的进口…………………………………8927000

———————————————————

印度的顺差……………………………………………2651000

必须说明:1825年以前,在印度还没有实行单一的银本位法以前,黄金一直是法定的支付手段。因为几年以后,黄金在商业市场上比白银受重视,东印度公司宣布准备接受黄金作为对政府的付款。但是在澳大利亚发现黄金以后,公司也和荷兰政府一样,由于担心黄金贬值,根本不愿意在将来接受黄金而支付白银,于是突然恢复了1825年的单一银本位制。因此,必须用白银清偿同印度的贸易中的债务就具有头等的意义,同时造成了印度对这种金属的大量需求。由于从这个时候起印度白银的价格(同黄金的价格相比)比欧洲上涨得快,不列颠的商人发现,向印度输出白银来投机是有利的,可以换取印度的原料,从而给印度的出口以新的推动。总起来说,从1848年到1855年,仅仅从南安普顿一地输出的白银,就有2100万英镑,此外,从地中海各港口还输出很大的数量。据统计,今年南安普顿就已经向东方输出了1000万。

从印度贸易的这些变化和中国革命的性质来看,不能期待白银很快就会停止向亚洲流动。因此,断定这次中国革命对欧洲的影响一定比俄国的所有战争、意大利的宣言[73]和欧洲大陆上的秘密社团所起的影响大得多,这决不是轻率的。

卡·马克思写于1856年10月17日左右

作为社论载于1856年11月1日“纽约每日论坛报”第4848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译自“纽约每日论坛报”

俄译文第一次发表

注释:

[69]马克思把1856年巴黎会议上和会议后围绕着在土耳其最高当局统治下的莫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这两个多瑙河公国合并的问题展开的外交斗争叫做多瑙河问题。法国想以波拿巴王朝的代表人物来领导这两个公国,建议把它们合并成一个罗马尼亚国家,由一个属于在欧洲居统治地位的王朝之一的外国亲王统治。支持法国的有俄国、普鲁士和撒丁。土耳其由于害怕罗马尼亚国家会力图推翻奥斯曼帝国的压迫,因而反对两个公国合并,支持土耳其的有奥地利和英国。会议仅仅认为必须弄清楚(通过在公国举行御前会议的选举)罗马尼亚居民自己对合并问题的态度。选举举行了,但是由于作弊,反对合并的人被选入了莫尔达维亚的御前会议;这引起了法国、俄国、普鲁士和撒丁的反对,它们要求宣布选举无效。因为土耳其迟迟不作答复,这些国家就在1857年8月同它断绝了外交关系。这次冲突在拿破仑第三的调停下解决了,他说服英国政府不要阻挠法国的计划,这些计划对英国也是同样有利的。公国的选举被宣布无效,但是新的选举的举行并没有解决公国合并的问题。这个问题到1859年才由罗马尼亚人自己解决了。

贝萨拉比亚问题——马克思指的是1856年巴黎条约签订以后的外交斗争,这一斗争是由于确定条约未明确划定的俄土在贝萨拉比亚(它的一部分从俄国划归土耳其)的边界以及确定多瑙河三角洲和河口的岛屿之一的所有权而造成的纠纷所引起的。奥地利借口由于重新划定在贝萨拉比亚的边界而发生的困难,拖延从莫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撤走自己的军队,这就阻挠了关于这两个公国的合并问题的解决。

关于那不勒斯问题和关于新的巴黎会议,见注68。——第71页。

[70]指从1810年延续到1826年的西班牙在南美和墨西哥的殖民地争取独立的战争。由于这次战争,西班牙失去了墨西哥和自己的南美殖民地,这些殖民地成了独立的共和国。——第72页。

[71]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于1600年创立,是英国在印度推行殖民政策的工具。在十九世纪中叶最后完成的对印度的占领,是英国资本家以公司的名义进行的,这个公司一开始就拥有同印度和中国进行贸易的垄断权。公司还得到了它在印度侵占的领土的管理权、民政机关的人事任命权和收税权。它的贸易和行政特权由英国议会定期续发的公司特许状规定。在十九世纪,公司的贸易活动逐渐失去其意义。1813年的特许状取消了它同印度贸易的垄断权;它只保留有茶叶贸易的垄断权和同中国贸易的垄断权。根据1833年的特许状,公司失去了一切贸易特权,包括同中国贸易的垄断权在内。英国人在印度占有的领土的管理权,公司一直保持到1858年,当时公司已经被最后撤销,管理印度的权力直接转归王国。——第73页。

[72]1851年在中国爆发了一个强大的农民战争性质的反封建的解放运动。这个运动从南方的广西省开始,后来扩展到华中各省,几乎席卷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1851年1月,起义者建立了以南京为中心的太平天国,于是整个运动就叫做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杀死统治中国的满族封建主,取消捐税,消灭大封建主所有制。这次起义还具有农民运动特别是东方农民运动特有的宗教色彩,打击支持满清王朝的佛教僧侣和寺院。太平天国革命为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制度和异族侵略者的广泛斗争开了一个头,但是它并没有消灭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在太平天国内部形成了同统治阶级妥协的封建上层,这是运动遭到失败的原因之一。革命遭到的主要打击是英美法三国的公开干涉(最初这几个强国打着“中立”的幌子援助满清王朝),它们的武装力量协同中国封建主们的军队,于1864年把太平军起义镇压下去了。——第74页。

[73]马克思讽刺地暗指意大利的民族解放运动领袖马志尼在1848—1849年革命失败以后为了唤起意大利人民举行起义来反对奥地利的和其他的压迫者以及争取统一意大利而写的许多宣言。马志尼的“世界主义新天主教思想”的宣言,正如马克思所评述的,没有决定性的意义,由于自己的理论观点的模糊、矛盾和资产阶级局限性,远离人民群众的马志尼看不到在意大利所必须依靠的真正革命力量。由于他不了解意大利被压迫的农民就是这种力量,他在自己的宣言中把整个的人民当做抽象的范畴来号召,而没有考虑到组成人民的那些阶级的实际要求和利益。三十至五十年代在马志尼领导下组织的一切密谋得不到群众的支持,都失败了。——第76页。

出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

本文关键词: 马恩第十二卷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岳丽丽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