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失误及面临的挑战(3)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犯过严重错误还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不用讳言,我们犯过错误,甚至像文革那样严重的错误,但在犯错之后,老百姓依然支持这个党,这是什么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方面,犯错的动机愿望是好的,是好心办的坏事,而不是诚心跟老百姓过不去。这个国家政权是毛泽东这代领导人缔造的,谁想把它搞垮呢?我们看一看建国后的几次主要失误,都是好心做坏事。

第一次是1957年开始的反右派战争严重扩大化。这是在整风过程中发生的。为什么要整风?因为党内有不正之风。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国内出了一些问题,有工人罢工,有学生罢课,还有合作社的社员闹退社。毛泽东等些领导人一调研发现是干部的问题,党内有不正之风,整下去才能密切干群关系。这一次用的是开门整风的方式。毛泽东亲自在天安门城楼上召集党外人士座谈会,动员他们给共产党人提意见。从五月上旬到六月上旬各级党组织开座谈会,邀请党外人士提意见,提出的绝大部分意见是好的,毛泽东也给予过肯定。但也确有极少数人提出了中央不能接接受的意见,他们表达了一种思潮:欢迎整风,如果真整风,就得从风源、根源上解决问题。什么叫风源、根源?那就是一党领导的政治制度。中央当然不会接受这种意见,把这种意见视为右派言论,做出反击是完全可以理解。问题在于我们用了政治运动的方式反击,严重扩大化。文革之后统计,当年总共划了55万左右的右派分子,绝大多数人被冤枉了。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包括前不久出版《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对反右派还是这样定性:反击是必要的,问题是严重扩大化。这样的结论明摆着就是要坚守基本制度的底线。在基本政治制度这个问题上,谁想改变,共产党都不会答应。所以这个失误有由来,而且不是从根上都错了。

第二个更加严重的失误是大跃进运动。大跃进的发生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领导人太急了。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毛泽东这代领导人都很急。当然急是有原因的,他们都经历过落后挨打的那段屈辱历史,建国之后又遭受西方国家包围封锁,50年代中后期中苏关系又开始出问题。不可能不急啊,外债压力非常大。毛泽东说过这样的话,中国的工业很落后,落后到什么程度呢?不要说飞机,就连汽车、拖拉机、坦克全都不能造,只能造桌椅板凳,还能造茶碗茶壶,还冷却把麦子磨成面。如果要不迅速改变这个状况,中国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他的心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方法正确也不是不可以快一些,问题又在于第二点——没经验。我们对现代化工业没经验。当年我们过分看中钢产量的增长,指望在很短时间内钢产量超过英国,一开始目标是15年,很快变成12年,接着又变成了10年,最后变成了2年就要超过英国。在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时候,先确定很高的钢产量指标,其他方面都得服从保障。最后,钢产量是上去了,但农业、轻工业遭受严重破坏,再加上不少农村地区遭灾,1960年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一度我国在经济上非常困难。这个错误是典型的欲速则不达的案例。当年,很多人真诚地参与了这个错误。后来邓小平讲过,“‘大跃进’,毛泽东同志头脑发热,我们不发热?”错误是大家一起犯的。

第三个严重失误是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这个错误就更复杂一些。这些年有人用权利斗争说来解释文革的发生原因,说文革是中共高层特别是毛泽东、刘少奇之间政权夺利的结果。因为毛泽东也不掩饰发动文革的直接目的就是打倒刘少奇,但我认为这是直接的原因,是表面的现象,但如果仅仅用这个解释文革有几个重要问题是解释不清楚的。比如,毛泽东发动文革如果仅仅是为了打倒刘少奇、邓小平或者还有彭真,为什么还打倒那么一大批老干部?老干部在文革初期就被打倒了,为什么文革还持续十年之久?为什么在文革后期又讲这样的文化大革命过七八年要再来一次?全都讲不通。另外,我们有材料证明毛泽东在1962年之前是非常欣赏刘少奇、邓小平的,把这两位当接班人对待。他对这两位领导人不满是从1962年开始,不满原因主要是所谓“三自一包”。

“包”指的是包产到户,安徽这个时候搞包产到户效果很好,了解情况的领导人纷纷支持,刘少奇就提出应该在全国推开;邓小平在中央书记处的会议上讲不管黄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就讲这个问题;陈云专门面见毛泽东建议推广,他讲的时候毛泽东只是听,不表态,第二天传出话来,认为陈云的意见是完全错误。还有一个领导人更积极,那就是主管农村工作的副总理邓子恢,他除了给中央写报告建议推广之外,还在中央国家机关五个单位做报告,论证这是社会主义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势,而不是单干。毛泽东后来对邓子恢最不满意,指名道姓地说他是资本主义的农业专家。毛泽东对所谓“单干风”批得最厉害。他说,党内现在刮起一股“单干风”,越到上层越大,包产到户不出半年就可以看出阶级分化,主张包产到户的人是站在地主富农的立场上替他们打主意。这就成了阶级斗争了。

“三自”:一是自留地。人民公社时期自留地种的就是比集体的地种的好,有的地方为了克服困难,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自留地的面积。二是自负盈亏,强调企业利润核算,不能像大炼钢铁那样强调政治帐、经济帐似乎可算可不算。三是自由市场,活跃城乡经济交流。

这所谓“三自一包”是刘少奇、邓小平等领导人提出的主张,但在毛泽东眼里就成了修正主义的纲领,自然这些人就成了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毛泽东就得打倒他们、夺他们的权,文革就这么发生了。所以,我觉得有分歧,但绝不是什么权利之争,可以说是政见之争,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发生了分歧。

当然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看,所谓“三自一包”不是什么修正主义,是毛泽东的判断发生了问题。那是他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跟刘少奇、邓小平不一样。毛泽东主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可以表现为两个基本方面:一个方面是固守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我给概括为四个单一,单一公有制、单一计划经济、单一按劳分配、单一农业集体经营。今天我们把这些当成了苏联模式的特征,而当年毛泽东是把它当成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拿着这几条来衡量所谓“三自一包”,肯定是修正主义,来衡量赫鲁晓夫、铁托那更是修正主义,把反修防修标准搞错了。另一个方面是毛泽东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他特别强调三点:一是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不能大。为了缩小差距,他甚至带头降自己的工资。毛泽东曾经的工资是500多块钱,后来降到了400多块钱。二是政治上完全平等。干部得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将军下连当兵。毛泽东特别怀念战争年代军事共产主义,没有工资,也没军衔,大家的干劲就是高,而建国后评定工资标准、定军衔,有些人闹待遇,毛泽东对此深恶痛绝,后来取消了军衔制。三是精神上高度纯洁。一出戏一本书一部电影,毛泽东都非常关注,担心搞出所谓“封、资、修”的东西。为什么叫文化大革命?就是先从文化领域搞得革命,就是革的文化的命。我觉得这两个基本方面合起来是毛泽东心目中的社会主义社会,他就想通过文革来实现他理想当中的新社会。

而他推行的三个方面理想必然有阻力。毛泽东对干部先是教育,教育半天认为老干部变修了,干脆打倒,弄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再提拔王洪文这样的所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后来他发现王洪文这些人能力比不上老干部,享乐腐化有过之而无不及,对王洪文失望了。他对农民也重视教育,每到冬春农闲时间,发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但教育来教育去发现农民老是想着多养几只鸡,多下点鸡蛋,集市上卖掉买点生活用品。后来毛泽东得出了列宁讲个体农民的结论:小生产者每日每时自发地大批地产生资本生产主义,提出要割所谓资本主义的尾巴,限制养鸡的数量,甚至一度关闭集市贸易。他想用这样的方法来实现理想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不光没实现反而离他的理想越来越远了。毛泽东到晚年意识到了这点,陷入了极大的苦闷失落之中。

1975年他要邓小平主持中央政治局做一个对文革评价的决议,他定的调子是七三开,七分肯定文革效果,但没想到邓小平拒绝了,他的理由是自己是文革打倒的对象,所谓桃花源中人。邓小平拒绝的背后就是不愿意肯定文革,别说七分、五分了,就是一分他都不愿意。后来邓小平说的很明白,彻底否定文革。邓小平是有个性的,但因为个性,他付出了代价,再次被打倒。而毛泽东就更加失落了。他也知道,包括江青在内,文革中起来的这些造反派不得人心,他几次批评江青,告诫她要同二百多位中央委员搞好团结,但不见效。1976年春节,毛泽东在病中看了一场电影叫做《难忘的战斗》。当看到剧中自发欢迎解放军进城的镜头时,他放声大哭,哭什么?我认为是触景生情,联想到他理想中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不光没有实现,反而不如建国初,更不如建国前,他的理想跟现实巨大的反差使他伤感,但已经无力回天了。

我赞同《决议》的判断,“文革”对毛泽东个人来讲是个悲剧,他愿望是好的,方法错了。他看到了党内的一些阴暗面,比如有些领导干部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甚至有的人鱼肉百姓。这些问题当然要解决。但要靠加强对权利的监督,而毛泽东当年看中的是大批的打倒换人,而新换上来的一批人时间久了,如果监督跟不上,照样会腐败。这个教训是惨痛的,但他的愿望是好的。这几个大错误就是这样发生的。

第二个方面是犯错期间也有重要成绩。这段路走得很曲折、很艰难,但也取得了不少成就。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建立了工业化现代化的基础。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奠定了什么基础?一个是制度之基,根本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是这个时期建的;再一个是奠定了物质技术之基,就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基础。这个基础起码可以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我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当年毛泽东特别强调这个体系,因为中国是大国,大国就得有自己的重工业、装备工业、军事工业。在毛泽东有生之年这样的体系建起来了,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布局也比较合理。二是“两弹一星”的突破。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就爆炸成功了。这绝对是了不起的成就,后来邓小平讲,没有“两弹一星”就不可有中国真正的大国地位。三是培养了一批人才。四是在外交上取得成绩。最突出的就是中美关系的突破,整个西方世界跟我们关系得到改善。从朝鲜战争开始,中美两国激烈对抗,一直对抗到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时,毛泽东意识到事情有了转机,那时候美苏争霸,而中苏到了爆发战争的边缘,中美两国在对付苏联问题上就有了共同利益、共同语言,所以毛泽东抓住时期,导演了一个乒乓外交,小球转动了一个大球。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没有同中国建交的情况下来访问,这对美国总统而言,绝对是极其罕见,这件事震惊世界,其他西方大国纷纷同我们建交,整个西方世界跟我们的关系根本上得到改变了。这就为后来的对外开放创造了前提,否则开放就无从谈起。另外,这个时期,我们党和人民还表现出了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民族精神,这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个时期涌现出了很多至今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像焦裕禄、雷锋、王进喜、陈永贵、钱学森等。这一代人为了国家、民族的强盛,做出了自己最大努力,甚至有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如果对他们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我们不给予积极的肯定,一方面违背历史的真实,另外一方面对他们也不公道,所以对成就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第三个方面是我们总结了犯错的教训换来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文革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这一批共产党人不回避错误、正视错误,深入地总结犯错的经验教训。1981年的《决议》就是总结的产物。邓小平在文革中被打倒过两次,这个特殊经历使他对文革教训中的思考比任何人都多、都深。他讲过,没有对文化大革命的正确总结,就不会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他特别爱谈历史,《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常能找到他谈历史的内容,而且谈的基本上是这段犯错误的历史,很多重要的基本的论断就是谈历史的过程中谈出来的。比如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法治也不是社会主义。经过深入的总结,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地走上了一条改革开放的新路子,这就说明文革的错误没有白犯,代价也没有白付。几年前一位越南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起步最早?我们是1978年,越南是1986年,苏联是1985年。我就回答,就因为我们发生过一场“文化大革命”,这个所谓的大革命,使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头撞了南墙,撞得头破血流,把很多人撞醒了。所以,我们率先觉醒,率先纠正过去的错误。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走出一条新路来。

综合这三个方面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老百姓还支持这个党,中国老百姓是宽厚的、宽容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宽容的。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政党不可能永远不犯错,关键在于犯了错误怎么办?是掩饰错误,还是正视错误,是总结教训以后做得更好,还是以后照样犯错误,甚至犯的更严重。中国共产党做得这一切,我想老百姓就能够理解、能够谅解,老百姓就能够支持它。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