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道德的要求更高更具体了

人们对道德的要求更高更具体了

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生活日益勃兴,国民在充分感受到物质条件改善的同时,对精神层面的要求也在显著地提升。其中,关注道德现状成为一个重要的普遍性的话题,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壮大,越发促进了社会对于道德现象和道德选择的追踪与反思。 10月11日,本报独家专访中共中央党校周熙明教授,他从经济和文化两大角度切入,深入阐释了自己对当下中国道德状况的判断。

要警惕道德底线的失守

周熙明认为,现今社会高速发展,日新月异,出现不道德的现象并不奇怪,这是时代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而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道德底线的失守。

他说:“道德底线不断被突破是一个时代道德失范的最严重的现象。如果作为现代制度得以正常运行的道德基础结构被破坏,则必然会造成公民信心的丧失。中国社会最传统的基本道德观是‘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它是规范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作为常识、常理、常情深植在中国民众的生命结构之中。无论一个人是什么身份,都不能够挑战仁、义、礼、智、信这一道德底线。有句古语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道德观念的一种具体体现,未必每个人都能做到,但是,它应当是被每个人所认可和接受的,并以之为理所当然的。但是,我们发现,当下,有一些人已经突破了传统的道德底线,甚至将众所周知的常态的道德选择看作是另类的、古板的行为。 ”

面对社会出现不道德的现象,究其原因,周熙明提出三个观点。其一,市场经济时代的来临,必然会带来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从而对社会人群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冲击。其二,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也是出现道德困境的一大原因。其三,道德语词的建立需要与时俱进,“如果道德语词陷入自说自话,成为僵化的概念则不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当我们建立道德语词的时候,首先的目的应当是为了自己的人格得以完善,而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别人,只有说服了自己,才能打动别人。 ”

目前或许是大的道德规范重建的开始

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出现强化了资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也具有十分强大的暗示作用。对此,周熙明也表示,新媒体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

“新媒体的存在可以更及时地曝光不道德的行为,从而起到遏制和警示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传播速度的加快以及对事件产生的放大作用,随之而来的暗示效应不可忽视。 ”他举例说,“如果在电视中反复播放残忍的杀戮场面,观众的心里会产生适应性,造成的结果是每个人心中那些暖融融的、温情的火种就可能会逐渐冷却下去,人会变得更加冷酷。 ”

因此,他提出,媒体不应该一味炒作或者放大负面的新闻,“比如最近颇受关注的因为搀扶老人而惹上麻烦的话题,尽管这样的事例的发生率也许仅仅是千分之一,但是,由于它被迅速和集中地传播,使另外的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人可能再也不敢去搀扶老人,也就是说,放弃了应有的道德选择。 ”

周熙明坦言,当今中国社会确实存在道德困境,但是,他认为,社会要建立现代性的制度,就必然要经历这样的发展阶段。 “比如说,一座正在建造的摩天大楼的工地现场,一定是尘土漫天、乱象纷呈的,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建设过程中所难以避免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或许是大的道德规范重建的开始。因此,我对当下道德状况的判断持有大乐观的态度。何谓大乐观呢?也就是说,不应该因为这个时代的道德规范并不完善而鄙视这个时代。人们之所以提出各种各样的批评,是因为人们对道德水准的要求变得更高和更真实了。而这样的高要求是出自于我们对贯穿生活一切可能的追求和热情。 ”

重新回归常识、常理、常情

“我认为,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具有国家情怀、天下情怀,只有这样,才会在做每一件事之前考虑到可能会对社会公共环境带来的影响。有了这样的情怀,才不会仅仅从一己私利出发,不会放低道德底线。 ”周熙明提出,精英分子应当承担其应有的道德责任,“社会的精英分子一定要具有道德意识,当下中国,精英分子的道德承担显得尤为重要。 ”

同时,在道德建设的过程中,也需要认真挖掘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积累的深厚的道德资源。他说,道德是为了维护某种价值观,道德的体现需要与具体的情境关联起来,道德的建立更需要行动力。 “在我看来,道德规范不是工程化、功利化、物象化的规范,那些都不是生长在内心的,而是简单从外面移植的,是缺乏生命力且很难为人所信服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有很多具有符号意义的道德楷模,他们的形象和行为是深扎在每一个人的心灵中的。我们应当好好利用历史中的文化符号、道德范本,而不能将它们舍弃掉。道德的大楼需要扎实的根基,不是在一片空地上就可以建成的。 ”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绵亘千年,至今生生不息,并不是仅仅依靠理论,而是凭借着几十代儒者用生命去实践、证明、标榜和坚守,才使儒家精神能够渗透到中华民族的生命结构里。同样,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一种信仰,也是一种道德选择,之所以能够令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一切,根源在于它深植进了个体的生命中,并使个体用行动去张扬它,用生命去喂养它,而绝不是数学式的简单推理移植就可以做到的。”因此,周熙明提出,要转变思维模式,从追求公义和真理出发,用更加文明的方式去思考,去看待人性、人生和生命,“重新回归常识、常理、常情,那么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道德秩序就会更加完善。 ”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