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危机:PM2.5引发的焦虑与争论(2)

空气危机:PM2.5引发的焦虑与争论(2)

解剖PM2.5

细粒子污染,旧客新相识?

以PM 2.5为代表的细粒子,对公众虽还算陌生,然而对气象科学家而言,却已经打了20多年交道。

在我国,细粒子污染最早出现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并以灰霾日的天气现象亮相。

以广州地区记录的灰霾日来看,1954-1960年,一年平均才2天灰霾日;1971-1980年则一年17天;但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灰霾日天数直线上升,1981-1990年期间,年灰霾日一度达到116天。

2004-2010年期间,吴兑老师对珠三角地区的气溶胶(大气悬浮颗粒物)谱浓度,进行了七年完整监测记录。结果发现,PM 10浓度有一半季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日均值浓度的150微克/立方米,而包括在P M10中的细粒子P M2 .5浓度,季均值则全部超出美国原日均值限值的65微克/立方米。

“尤其是当年9月至次年2月的旱季,细粒子浓度几乎达到标准限值的2倍,非常惊人”,在吴兑老师的监测分析结果里,细粒子PM 2.5占到PM 10的比重高达70-90%.这表明广州地区的气溶胶污染,主要就是细粒子污染。

吴的研究成果多次被其他科学家所验证。唐孝炎老师通过对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等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灰霾现象研究,也得出:可吸入颗粒物P M10已成为我国近些年城市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而PM 10组分中,PM 2.5平均占到PM 10的50%-80%.

可空气中平均粒径只有1-2微米的细粒子,肉眼根本看不到,它们是谁?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经过长达十多年研究,我国大气科学家已经基本摸清细粒子身世:大气中大量富集的颗粒物,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自然,如海盐粒子、土壤粉尘等,一是来自人类活动。对空气污染而言,后者是重点。而在人类活动所产生的颗粒物中,又一类来自于工业、电力、交通等生产活动产生的一次粒子,比如元素碳、PO A(一次有机物)等,以及由气体向颗粒物转化而生成的二次气溶胶,比如硫酸根粒子、硝酸根粒子以及氨粒子等。

2004年10月,唐孝炎老师主持的北大相关课题组对珠三角PM 2.5化学成分进行细分,发现在平均浓度为104微克/立方米的P M2 .5中,有机物PO M占34 .8%,硫酸根粒子和硝酸根粒子一起占31 .3%,其中有机物、硫酸根粒子、硝酸根粒子等均属二次气溶胶(细粒子)。“可以看出,二次气溶胶在P M2 .5中的贡献超过5 0 %,是PM 2.5的主要组成成分”,唐主持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弄清楚了PM 2.5隐秘的内部结构。

随后,另一份针对深圳市灰霾天气的分析研究,则进一步将二次气溶胶的来历追溯了出来:原来PM 2.5又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

在国内,与经济先发地区珠三角类似,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规模扩大和城市化加速,长三角、京津唐地区的灰霾天数也日益频繁。

据国内重点城市的P M2 .5监测显示,以一年为期,1997年,广州灰霾天气创纪录地达到216天;北京在1982年前后达200多天;南京则在2002年前后,连续几年灰霾天气超过250天。而且近几年,长三角空气复合污染趋势,已明显超出国内其它地区。

在一张由卫星反演的全球PM 2.5分布图上,全球日均浓度值超过80微克/立方米的重度污染区,绝大部分集中在黄淮海地区、长江河谷、四川盆地等中国东部及珠三角地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同,比如40年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后,即着手对大气进行研究治理,而我国的空气污染,是先发展后治理,是到21世纪各地区集中爆发后才入手(研究治理)”,北京一大气学者坦言,这正是目前国内灰霾天如此严重或多见的原因所在。

缺位的指标

若PM2.5“显形”,则七成城市空气不达标

“PM 2.5是我近期关注空气质量的重点”,自北京秋冬频频出现灰霾天气,安迪与身边不少朋友开始积极自学大量的空气质量知识,尤其是对健康危害最大的细粒子。

科学家研究证明,由于细粒子绝大部分能通过人体支气管,直达人体肺部,所以当灰霾天气出现时,细粒子所携带的污染物,不仅可能损伤支气管黏膜,引发感染,而且还会加重慢性阻肺、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诱发动脉硬化、心律不齐等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

“细粒子甚至可以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这是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2006年前后,吴兑在研究灰霾之余,也着手关注细粒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在他已发表的研究成果中,吴认为细粒子污染与肺癌死亡率上升有着直接关系,而且有显著的7年时间滞后相关。

在广州召开的一次大气环境高端论坛上,广州呼吸病专家钟南山更公开声称:通过对年龄超过50岁的广州病人进行肺部检查,发现无一不是“黑肺”。

然而,目前国内公众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空气质量指数A PI中,却经常显示为“优良”。

“这是因为现有A PI指数中,根本没有纳入PM 2.5的监测数据”,多位受访的气象学家均承认,在眼下以细粒子为主的复合大气污染时代,缺少PM 2.5的空气质量评价指数显得不合时宜。

事实上,我国空气质量的评价对象曾多次发生变化。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颁布施行的《空气质量监测标准》主要只涉及三个监测指标,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T SP(颗粒物直径超过100微米的大颗粒);90年代,监测指标调整为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PM 10;到1996年重新修订大气质量监测标准时,监测对象再次调整为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PM 10.而将三项主要监测参数的最大值作为首要污染物,并以A PI指数进行公布。

“眼下京津唐等华北地区仅监测PM10,还存在10%超标,其中北京是20%超标,如果再加上监测PM 2.5,其A PI监测数据,会将当地清洁空气天数平均拉低20%-30%,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也类似,甚至长三角地区可能更严重”,吴兑老师举例,比如当前广州全年95%的空气优良率,纳入PM 2.5,就将下降为60%-70%.

吴认为,正是包括京津唐在内的经济发达地区和全国广大地区,P M10的治理状况还不尽如人意,才导致国家迟迟未能将已出现20多年的PM 2 .5问题纳入空气质量监测体系。

11月中,一次国际气象会议上,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承认:按A PI国标,目前全国70%的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如果增加PM 2.5监测指数,则全国70%城市不达标。

这意味着,如果添加上PM2.5,环保部门近30多年来持续的大气治理,又将必然面对一份满纸黯然的成绩单。

今年8月底,环保部对国家环保模范城的考核标准作出第二次修订。在纳入PM 2.5指数后,结果全国环保模范城的数量从修订前的77个城市,减少至11个。

但在我国气象行业内,对PM2.5细颗粒物的监测,事实上至少已进行了8年以上。

相关人员证实,北京市包括各科研机构在内的40多个大气监测站,早就对PM 2.5进行了监测,只是未向公众公开而已。2010年1月,中国气象局甚至正式发布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气象行业标准,其中规定了PM 2.5日均值限值:75微克/立方米。

去年底,国家环保部曾就是否纳入PM2.5进行公开意见征求,但最终因意见分歧未能通过。

尝试与等待

2016年国标API行将变脸

可究竟是要一个虚假的安慰好,还是少让公民生病住院好?在安迪和北京众多环保N G O看来,A PI监测体系变革是迟早要来的事。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