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综合> 正文

管一辈子的教育——回归教育本质、激扬生命价值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提要: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从教育的定义可以看出,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规划、管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传递信息的内容和方式。但是,无论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或多或少的遇到了很多问题,如何解决中国教育的顽疾,成了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报告以沟通为核心,从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素养和积极同孩子进行心灵沟通两个方面,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和想法。

今天我想讲的题目是《管一辈子的教育——回归教育本质、激扬生命价值》,重点讲两个字,这两个字很普通,叫沟通。因为我认为一个人生命的激发和推动,主要通过沟通这种基本途径施加有效影响。这两个字很简单,但是在操作上却变的如此之难,这跟我们当前教育的现状和困难有一定的关系。

当前教育的困难和挑战,可以用两个词概括,第一个词叫浮躁,由于我们过去三十多年时间里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大家无意识的或者集体无意识的接受了商业逻辑的影响。商业逻辑是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推动才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它对人性的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人性之善恶本应平衡,本应中道,可是由于我们长期以来以商业逻辑去思考问题,因此我们所有的人都陷进了一种浮躁的、功利的、自私的、贪婪的、无意识的意识形态之中,具体表现在教育上面,就出现了两种现象:

第一种现象就是按着牛头吃草。牛吃草本来是它的本能,可是我们所有的教育者特别喜欢每天按着牛头让它吃草,并且每天训练我们的牛嘴张开多少度,牛非常累,按着牛头的人更累。

第二种现象是现在教育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概念对。比如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无意识出现很多概念对,吃亏和占便宜,赢和输这样类似的概念对,它们的背后其实就是我们无意识的把人格商品化了,再加上我们当前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这一对绝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让我们所有的教育者陷入了一种极度的焦虑当中。本来不应该由教育来承担的任务,现在全部压到了我们的老师和家长身上,简而言之实际上就是浮躁、焦虑、被动,而学生的主动性被控制住了。

我一直认为教育者要做的唯一的任务就是要激扬学生的生命价值,除了主动性,当然还有阶段性,成功性和觉悟性,今天想谈的就是如何才能通过一种有效的影响手段,把孩子内心的主动性激扬出来。

状态

相信大家一定有这样的体验,就是同样的一句话,为什么从不同的人说出来的效果会不一样?按照我简单的分析,一句话的表达中,语言占15%,表情占30%,而人的情绪和状态占50%。换言之,用杯子打比方,当我们一个教育者修炼到满杯,自然流露出来的才是真正的教育。如果自己都没有修炼满,我们倾注给孩子的行为叫灌输,所以真正的教育是孩子没有感觉到在受教育,而教育者达到了一定状态以后,他的自然流露才是最深刻的影响。

这种状态或者教育状态,也可以叫文化。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现在很多的教育者他拥有很丰富的知识,但是他没有修炼到这种状态,即使是学富五车,对教育也是无济于事。很多科学家,很多的医学家,他自己的学历都很高,知识很丰富,但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问题上,经常是束手无策,其实教育是可以不用教的,如果他修炼满了,就自然流露一点,随意的说一点,用一个眼神,那都是最好的教育。所以林语堂先生曾经讲,有人问他什么是教育,他说教育就是我抽着我的雪茄,把我的学生叫过来围坐在我的周围,我用我的雪茄把他们熏陶一遍。这就是教育的本源,可能教育就是熏陶。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是我们教育者如何才能修炼自己的教育状态。通常来说,这其中存在功利的途径,有人就调侃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跟随成功者的脚步,跟随成功者的脚步不如自觉自悟。一个人的状态可能是在不断的累积、学习和感悟过程当中慢慢形成的,基本上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就是感悟,感悟是哲学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最灵动的方式,哲学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每一天的点点感悟当中。另一条途径就是反思,反思隐喻人的智慧,只有反思可以让人变的更加有智慧。在感悟成功和反思自己的每个错误当中,我们教育者的整体教育素养和状态就慢慢积累而成了。

但是提高自己的教育状态经常会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扰:第一是学习方式的偏误所导致的障碍。比如现在社会上流行这样一种书,它是一个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了很多的感悟和反思之后写的。这种书现在社会上很多,被炒作的很厉害,被大家奉为经典,然后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结果发现没有用。这种书上写的方法本来就没有什么用,因为没有一种教育理论和方法适用于每个孩子,学了就用,结果就是学了没用。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而不用,学而忘,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形成自身的素养状态。

第二是情绪。本来修炼自己的教育状态已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可是为什么很多人修炼了很久都没有达到自己的状态呢?原因在于被情绪影响和控制。情绪就好像是一个静和动之间的辨证关系,如果教育者的内心是非常安静的,那么受教育者无论怎么动,怎么变,最终还会回来,这就好比是用绳子拴住一个球,如果你的心不动,这个球怎么跳最终还会回来,如果你的心也在动,这个球就会动的乱七八糟,这就是动静之间的不平衡。因此,我从三个角度探讨一下人是如何控制情绪的。

第一点,要有远见才能归于宁静。我们为什么会浮躁?为什么急功近利?为什么内心情绪会非常焦虑?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看的太近,所以,《大学》中说:“知止而后能静。”止就是远处的境界。如果我们去设想一下自己的学生或是孩子在现在的年龄上加30年,我们希望他会是什么样子的。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这样来回答,第一是心理健康,第二是身体健康,第三是有一碗饭吃。如果有了这种心态,再回到现在,我们其实就很清楚应该怎么样教育孩子了。对于孩子来说,这样一种远见构建的内心平静的教育环境,就给他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自由的心灵成长空间,他的生命性整体延展的张力就会远远超出我们原来精心设计的教育目标,可能成为一个能够担当重大社会责任的大人物。而大部分的老师和家长一般来说能看六年,再往远就看不见了,看不见了就急,就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比,比来比去,就把人格商品化了。

第二点,合理的释放情绪。中医方面的一些专家说疾病这两个字很有讲究,“疾”是病字头,里头有一个矢,可以解读为就是外面射来的冷箭,比如说风寒、感冒之类,只要用一点抗生素,把病毒杀死就好了。疾不可怕,可怕的是病,“病”是病字头,下面一个丙,“丙”在甲骨文当中是一盆火,其实就是情绪,这股气会在我们身体里头变成到处流窜的一股火和气,这团火如果能够找到出路,你可能就留下一个伤口,它就通过这个伤口腐烂,然后就出去了。如果它没有找到这个出路,就会到处窜,一窜就可能窜到某一些身体里头的死角。所以有很多的中医学专家认为“万病皆由心生”是有道理的。

情绪,它又是常态的,只要是人他有七情六欲,就必然是有情绪的。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把这种情绪宣泄出去。中医学专家就推荐,第一种是正面宣泄,也就是愤怒,这种方式是很有效的,它把我们内在的情绪全部发出去,所以,脾气比较暴躁,经常发火的人,其实他心理可能更健康,但对整个社会而言,他会影响和麻烦别人,甚至会导致其他人的生活和工作受到重大影响。第二种是走旁门,就是流眼泪,在去年甲流盛行的时候,美国科学家收集女人的眼泪放在实验器皿里头,然后将甲流病毒放入盛有眼泪的器皿中,三秒钟就全部被杀死了,可见眼泪是有毒的,而毒的来源就是我们内在的情绪,它被溶解在眼泪中了。第三种是走后门——放屁。举个例子,比如一个人今天被领导批评了,而且还是被批评错了,受了一肚子的委屈,肚子里头会鼓起一肚子的气,通过放屁这个行为,就可以把积累肚子里的这口气宣泄出去。

从教育的角度上来讲,一个有智慧的人,总是能够控制和正常的宣泄自己的情绪,拿破仑就说一个能控制情绪的人要比一个能拿下一座城市的人伟大。

第三点,回归心灵深处。明代的大哲学家李竦曾经在《西山群仙会真记》中讲了五句话,我觉得他这五句话非常的高明,他说:“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从教育状态出发,我们就可以看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其实应该达到一种不教而教的境界。教育是没有用的,因为所有的人都不愿意被别人教育,这是天性。而这种影响需要靠母亲的情绪和父亲的行动,靠老师的不教而教和自然流露的精神滋养。

在家庭教育当中,价值观的传递和实现并不是用道理来实现的。我们做过长期的调查,发现中国家庭教育的第一障碍是母亲的唠叨。我也做过田野式的记录,一个月记下来,我发现母亲唠叨的内容基本上95%是真理,但是她就是说不到孩子心里去,而且成为母子之间良好关系建立的障碍。我相信所有的过来人都有自己正确的价值认识,关键是我们的途径有问题。母亲传递价值观的最好方法就是良好的情绪,父亲传递价值观最好的方法就是行动。比尔·盖茨将三百亿美元捐给了基金会来帮助全球的艾滋病患者,而不是留给自己的孩子,其实,他就想用这种行动传递给他的孩子一种价值观,告诉孩子们尽自己的所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但是最终仍然需要回报社会,这是父亲的行动对孩子价值观影响的最好案例。

通过教育状态的修炼才能让我们的教育变的自然自在,才有可能捍卫我们每个孩子的童年。童年是一个人生命价值当中的原动力系统,童年的美好记忆将会在一个人的人生当中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可是经常看到的却是我们过度的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功利性,迫使我们的孩子放弃了自由。童年的本质是自愿、自在、体验和真正的自由。

人的生命发展有一个基本规律,就是13岁之前属于浪漫时期,如果自己还没有达到教育状态,尽量什么都不要做。13岁之后属于理性时期,这个时候有必要进行一些思维上的训练和智力上的开发,或者是习惯的养成。到了高中阶段,甚至走上大学阶段叫综合时期,主要是要引导创造,学会爱。浪漫时期、理性时期和综合时期,它有一定的规律,但是主体性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教育者要先实现自我价值,教育者的教育状态决定了教育的价值和目标。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