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在软实力即战略上策略上进行博弈。
2008年5月,我们在英国跟它的战略研究所会谈。它的负责人说,中国要想以硬实力崛起,美国举双手欢迎;中国要想以软实力崛起,中美之间必将发生直接的、全面的冲突。他为什么以说硬实力崛起他们欢迎呢?就是它们企图让中国负责生产,美国负责消费;中国负责储蓄,美国负责花钱。如果中国贯彻科学发展观,搞创新型国家,要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美国人就不干了,那必然发生冲突。这就是战略上策略上的博弈。
2.加入WTO后对我国的挑战。加入WTO,中央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利大于弊。但也要看到弊,就是会对中国经济安全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我们的大豆产业非常危险。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在大豆生产方面已有5000年的文明史,结果现在基本上都被外资控制了。我们的汽车,国际资本是40%的资本,但是70%的利润他们拿走了。
3.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1999年8月31日,我写了一个报告,判断苏联和华约的解体标志着世界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21世纪前二三十年甚至上半个世纪,整个世界将极不平静,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有可能出现较为严峻的局面。自小布什上台以后,美国加强了在我国周边的军事存在,奥巴马仍然继续这个战略。所以兰德公司有一个报告,说用7000亿美元救市不如用7000亿美元发动一场战争效果更好。战争不见得是美国自己打,美国可能通过代理人向中国挑衅,比如在朝鲜半岛、中日之间、南海、中印之间挑起冲突。
4.输入型恐怖势力的威胁。这种威胁在西藏“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中已经非常明确地显现出来了。
下面谈谈国内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二、国内形势
(一)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取得了全世界瞩目的无可置疑的巨大成就,对这一点我们必须充分地肯定。这些伟大成就包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法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军队和国防建设取得新进展等诸多方面。关于这些已经有很多论述,下面主要讲讲我们在国内面临的主要挑战。
(二)挑战
在国内面临的挑战可以主要概括为四大安全问题和七大资源相对匮乏问题。
“四大安全问题”,即经济安全特别是金融安全,社会安全特别是就业与分配问题,周边安全,以及意识形态安全。这些安全问题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而从一定意义上讲,意识形态安全决定前三个安全。
——金融安全。金融是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命脉和血液,金融资本是资本最高和最抽象的表现形式,是资本对人类社会的最高统治。国际金融垄断是帝国主义发展的新的最高阶段。特别是在苏联解体后,西方敌对势力已把我国视为最大的潜在对手。鉴于用武力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越来越小,它们一是可能用文化、价值观侵蚀的办法,二是可能用金融手段。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它可以随时开动机器“恶性孽生”。美国目前国债总额又向上提高2.1万亿,将达到16.4万亿美元,占GDP比例将从2007年的62.2%上升到近112%,接近安全线近两倍。财政赤字约为1.6万亿美元,占GDP的比例已从2007年危机前的2.7%上升为10.8%,同样接近安全线近两倍。美国当局放出“高额国债”和“高额赤字”这两只老虎,带来的必然是美元大幅的贬值和全球急遽的通货膨胀。中国的美元储备一直在贬值。这在本质上是采用变相违约的办法赖债不还。金融是国际垄断资本玩弄的扑朔迷离、眼花缭乱的万花筒。在经济全球化甚至可以叫作金融全球化的今天,美国如同是全球金融之心脏,几乎世界各国、各个城市都布满美国吞吸其血液的大小血管。美国操纵股市、期货、汇率、国际大宗商品等的价格,使之大幅涨落,因为水位落差愈大,发电所得能量便愈多。而其中背后的关键,是国际垄断大资本的操纵投机以获利。所有这些将严重威胁中国的金融安全。
——社会安全,包括分配问题、就业问题和群体性事件。这些高度影响社会稳定。
——产业安全。据2005年国家统计局经济普查数据第二号公报中披露,我国工业企业投入的研发费用平均仅占销售收入的0.61%,即使是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也只有1.7%。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8.6%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我国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仅有1.3%,而以色列为4.9%,瑞典是4%,芬兰达到3.9%。以我国企业生产的耐克鞋为例,价格为200美元,外国设计者可得到100美元,品牌商可得90美元,我们的企业所得仅为10美元,工人工资则更是低微。我国生产一台DVD交给外国的专利费是18美元,企业只赚1美元。我国生产的一些产品往往只有2%—3%的利润。
——意识形态安全。这是最重要的。这一方面出了问题,前三个方面都很难保障。
我们面临这几大安全问题,但是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七大资源却将比过去30年要相对匮乏。
第一是土地资源。改革开放30多年,全国耕地净减少了两亿亩左右。如果今后农业科技上没有较为重大的进步的话,就不可能再有较多的耕地资源进入商品领域,否则就会与确保粮食这一战略性资源的安全发生根本性矛盾。
第二是政府性投入资源。截止2009年10月底,我国城乡居民存款共有25万多亿。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发行长期国债、银行直接贷款,绝大部分已经投出贷出,并且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有的项目回收投资可能需要二三十年时间。政府对经济建设的投资是完全必要的,但这一资源在今后也将明显减少或受到限制。
第三是物质资源。过去是肥水快流,个人、集体、国营一起上,对开发资源、推动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一些是掠夺性开采。今后,粮食、石油、水、矿产等各种战略性资源都将变得很匮乏。
第四是环境资源。中国环境已经严重污染,往后不仅不能继续污染,还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治污。
第五是国际国内市场资源。我国的GDP无非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国际市场,亦即外贸,今后中国进出口再继续高速增长的潜力有限。二是国内市场中基础设施投资。2007年投资率仍高达42%以上,消费率降至48%。2009年上半年,我国的投资又为33.5%,如果扣除资源价格下降因素,则为41.2%。这样高的投资率很难维持。三是国内市场中城乡居民消费。这些年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各项大的改革都已基本到位,老百姓口袋里有点钱也大都不敢花。尤其有着8亿人口的农村收入明显增长乏力。2009年上半年国内个人消费仅占GDP的15.5%。现在全国有4万亿左右的库存积压。2009年粗钢产量可能要超过7亿吨,但市场需求仅为5亿吨左右。供过于求的商品占全部调查商品的比例可能要达到70%—8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是消费最终决定生产,决定GDP。东西卖不出去,谁还敢投资﹖投资得少,较高的GDP的增长率就很难较长久地维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