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开骂”成习惯 社会管理从“心”开始

国人“开骂”成习惯 社会管理从“心”开始

近年来,网络媒体上的“骂”字越来越多,所反映的日常生活中的“开骂”变成了一种“新潮”。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几乎没有不骂人的:官员骂人、老板骂人、领班骂人、教师骂人、农民工骂人、下岗职工骂人、农村妇女骂人……开骂的类型要列举的话似乎很难穷尽,例如,执法骂人、被执法骂人,管理骂人、被管理骂人,患者骂人、医生骂人,逃债骂人、负债骂人……开骂的动机更是五花八门:有人为正义,有人为公平,有人为施压,有人为成名,有人为平衡,有人为宣泄,有人为舒服,有人“不知道该怎么就骂了”……

当开骂成为跨阶层的、跨事件的、跨动机的“普遍性”社会现象时,它背后的形成机理和引发的社会效应就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开骂现象在近年来增加了呢?

原因:社会性伤痛没能及时回应

怨恨的起因多种多样。怨恨产生的机制,简单来说就是受到挫折而心生怒气,但由于无能和软弱,或者由于恐惧和害怕,不能直接表现出反应冲动,包括必须压抑伴随的愤怒情绪。这种隐忍就容易酿成怨恨,而且越是长期置身于受伤害的处境,越是觉得这种处境超出自己的控制,怨恨就越深。怨恨一旦形成,就会不断累积和加速,不仅使怨恨的对象发生扩展、改变和转移,也影响到情感本身。这种情感因为无法向外表达和发泄,便在内心猛烈翻腾,并紧缩聚拢,化为一团有毒物质,最终可能毒化整个心态乃至人格。在真正的怨恨中,并没有情感上的满足,有的只是持久的愤怒和痛苦。目前我们社会中零星爆发但却骇人听闻的恶意犯罪和反社会性行为,多由怨恨所致。

这种怨恨情绪产生的结构性根源,主要是利益格局相对固定化,社会差异显明化,个人向上流动的机会受到阻滞,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等等。现在虽然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但在社会成员作为合格和成熟的公民参与公共事务上,却极不充分,个人的社会性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公共权力的行使又缺乏明确的限制,从而不时造成“合法的伤害”。又由于“体制性迟钝”,对于民众的社会性伤痛不能有效及时地予以回应,久而久之,势必萌生怨恨。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怨恨情绪不仅是底层民众体验强烈,而且在社会上弥漫开来,现在大有演变成德国学者舍勒所谓的“怨恨式批评”的态势。所谓怨恨式批评,就是缺乏任何积极目标的不分皂白的批评。这种批评并非真想消除不良现象,只是以之为借口;而且,对于所抨击的状况的任何改善,不仅不能令人满意,反而只能导致不满,因为它们破坏了谩骂和否定所带来的不断高涨的快感。怨恨式批评不会对内在价值和品质做出任何的肯定、赞赏和颂扬,仅是一味地否定、贬低、谴责。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