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开骂”成习惯 社会管理从“心”开始(3)

国人“开骂”成习惯 社会管理从“心”开始(3)

新动向:和过去不同,当前社会怨恨心态出现质化

概括来看,当前社会仇视心态与过去不同,至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社会仇视心态指向由个体转变为群体。过去,公众的仇富、仇官心态,主要指向财富阶层中那些非法致富与为富不仁的个体,仇视党政干部群体中的与民争利的贪污腐败分子。但是,近年来,这种社会仇视心态不再仅仅指向富人与官员中某一部分,而是指向整个群体。这一变化表明,当前社会仇视心态已经呈现出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对立,阶层之间的仇视与抵触日益显化。具体表现为阶层之间的相互不信任与形象的标签化。在公众眼中,富人的标签是飞扬跋扈、骄奢淫逸、为富不仁;公务员的标签是待遇优厚、以权谋私、封妻荫子、贪污腐化。与此同时,社会低层的形象也被标签化。在许多公众眼中,农民喂猪都用瘦肉精,餐厅都用地沟油等,违法犯罪的也多为外地农民工,一些社会优势阶层担心这些社会底层对自身利益的侵害。这样,无形的墙立在社会阶层中间,隔阂着公众的和谐与信任,成为仇视和抵制心态生成的土壤。

第二,社会仇视心态的强度、烈度日益加强。当前,社会普遍的仇视与不满正在蔓延,社会失利者在抱怨,一些既得利益群体也在抱怨。社会失利者抱怨权益受到侵害,既得利益群体在抱怨权益得不到保障,社会中各个群体中处在抱怨和仇视之中。社会仇视心态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诱发社会冲突和社会动荡,人数越多,时间越久,积怨越深,强度越大。与以往相比,当前社会仇视心态的强度与烈度都呈现明显的加强。正如地质结构越紧密稳定,在相同强度地震下所遭受的损失也就越小一样,社会结构越稳定,社会仇视对人们生活产生破坏性的影响越小。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并非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学者甚至提出中国现在是倒“丁”字的社会结构,各社会阶层处在游离隔绝的状态,彼此间相互联系微弱,阶层之间形成“断裂”,整个社会难以整合成内部结构稳定的共同体。这样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在面对社会仇视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公共事件、群体性事件发生以后造成的破坏性日益巨大,危害整个社会的有序运行。

第三,社会仇视心态演绎成“没有共识的社会”。负责拆迁安置的基层官员讲到被拆迁者的不配合、动辄上访时人人愤愤不已,“刁民”之骂脱口而出,企业家们讲到员工做事不发狠、维权意识强时,个个怨气冲天。如果你去听听被拆迁者的心声,他们则是一肚子苦水,有理无处讲、有冤无处诉;如果你去和打工者交流交流,他们则对老板的抠门、苛刻、工作生活条件的艰苦同样怨声载道。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仇官”、“仇富”、“仇穷”共生共存,构成了一个龟裂型社会形态。大家都认为对方不讲道理,都觉得自己是受损者、受害者、受虐者。仇视心态造成了一个互相伤害的社会。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