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开骂”成习惯 社会管理从“心”开始(2)

国人“开骂”成习惯 社会管理从“心”开始(2)

传播:怨恨情绪如何“传染”

几乎所有的民主社会都会允许民众批评政府,政府权力来自于民众,民众批评政府、监督政府是正当的权利。然而,民众批评和监督政府面临的难题依然不少,在一些地方,创造出的好条件也常被异化为“摆设”。于是在民意表达不通畅的情况下,出现一些非理性情绪的表达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将这种情绪肆意放大,一些人用仇视或敌视而不是用审视的目光去看待这个社会的一切,把自己的骂声向四围传递,以期获得更大的共鸣,他们为骂而骂、为挑战而挑战,他们不顾骂的后果、不管骂的实际意义,他们只是大肆渲泄不满的情绪,一味吸引更多的关注。当这类骂国者开始极具示范效应,迎合了大众宣泄心理的时候,不但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还被人称作是英雄、是社会的脊梁和良心的时候,恐怕再民主的社会也不能等闲视之了。

以骂国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负面情绪大致有四种:

一是逆向社会情绪。即人们由于利害冲突或道德评价而抵制国家政策,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甚至可能采取敌对行动,如上访上告,群体性突发事件等;

二是群体性怨恨情绪,网友用个人的不满解读一些发生的事件,表达出一种不满情绪,继而形成群体性怨恨,“群体性怨恨”产生的原因在于民众的不满情绪;

三是异向社会情绪。表面上并不反对国家政策,事实上与国家发展方向相异或相悖,如日趋猖獗的封建迷信、地下赌彩、邪教;

四是跟风情绪。在求奇、求特自然心理诱导下,部分人对奇谈怪论颇有兴趣,试图在骂中寻找心理受挫后的平衡,在人云亦云和跟风传言中获得社会归属感。

骂国者受到追捧,其实与当今社会的许多反常现象如出一辙。如,忸怩作态的芙蓉姐姐在北大演讲受到欢迎,陈冠希以及“兽兽”等人因不雅视频反而获得更多粉丝,“凤姐”因丑貌雷语、“犀利哥”因乞讨纷纷成为名人,此类颠覆传统审美观、价值观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告别神圣、远离主流、淡化价值、拒绝崇高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开始泛起,富人的唳气、穷人的怨气、当官的匪气、知识分子的媚气、垄断行业的霸气交织在一起,社会心理有从“超我”演变为“自我”,进而演变为“本我”的“心理返祖”趋势,表现出以浮躁、喧嚣、忽悠、炒作、炫富、装穷、暴戾、冷漠、庸俗、麻木、恶搞等为实质的“以丑为美”的胜利狂欢。对于凡此种种越过了社会道德和人性良知的底线的颓势,怎一个鄙之弃之了得!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