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的新探索(2)

居家养老: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的新探索(2)

“白天社区玩、晚上家里睡”

本刊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受传统思想、老人“恋家”情结,以及目前的养老机构层次普遍较低等因素影响,很多老人不愿去养老院。宁夏老龄委对3128名老年人的调查显示,92.6%的人愿意选择居家养老。有些省份的这一比例甚至高达98%。

“政府应该为‘三无’、鳏寡和困难家庭的老人提供免费服务和补贴,但不可能对所有居家老人大包大揽。”多位受访基层干部说,我国最终还得靠发展养老产业、培育老年服务市场,引导有经济能力的老年人自费购买服务,才能既满足多数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意愿,又使养老服务业良性发展。目前,一些地方对此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

近年来,济南市槐荫区推行了“新型社区居家养老机构”模式——以小区为轴心,由个人投资,利用出租房在小区建立中小型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集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服务。

“这样,老年人就可以不出社区就近养老,子女也可以就近看望。”槐荫区老龄办主任邵华斌说,这一模式的核心是“社区资源+养老机构资源+社会资源”。目前,槐荫区已试行了两家具有这些功能的老年连锁公寓,共有床位156张、服务人员28名,已入住134人,深得老人们的好评。

针对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老年人群体,内蒙古、天津、山东、青海等地选择在社区里兴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这些场所均设有老年活动用房,内有棋牌室、阅览室、健身房、台球室等活动场所,并向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和上门照料等服务;只要能够行动的老人,都可以在这些场所享受免费或低收费服务;可以吃饭、饮茶、午休、做按摩护理,“白天社区玩、晚上家里睡”。

本刊记者在宁夏银川市荣锦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看到,写着“替儿女尽孝,帮父母益寿”的牌子挂在入口处。服务中心有近140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设有兴趣小组室、文化娱乐室、棋牌室、理疗保健室等。分别由医疗保健服务、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文化服务三个服务组的专职人员负责。

社区居民王荷菊儿女都在陕西、甘肃的石油企业上班,是典型的“空巢老人”。每天到服务中心和老伙伴们一起打门球是她最高兴的事。进入冬季天气转冷,王荷菊的老寒腿经常犯病酸疼,现在腿脚一不舒服,她就到服务中心的日间照料室做做理疗。这里专门配备的理疗床上铺着赭石温灸床垫。“躺上热乎乎的,腿脚也舒服些。还能和老姐妹们聊聊天,打发时间。”她说,日间照料室非常方便,平常想做饭了,自己做点吃的,不想做了就到“老饭桌”吃,“这可解决了大问题”。

广泛探索养老模式

国务院新印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明确要求,到2015年,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要基本覆盖100%城市社区和50%以上农村社区。“十二五”时期,我国将重点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增强养老服务功能,使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的农村社区。

回顾近年来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路径可以发现,一些地方正在按照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补充、日间照料和公寓性养老为外延的思路,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但投入不足、设施较少、服务不够多样、专业服务人员缺乏等问题也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

对于投入难题,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刚义建议,地方政府应将“居家养老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通过发放老年福利彩票的方式实现社会化募集资金;社区层面可以接受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捐赠,也可以出租社区闲置的房产资源用作公共基金;此外可让老年人以房产作抵押,在世时享受免费养护、去世后由社区收回其房产变卖,“以房养老”;还可以邀请成功人士赞助,多渠道筹集服务资金。

针对专业服务人员缺乏的问题,受访专家认为现在的护工大多是下岗职工中的“4050”人员,素质、技能偏低,且队伍难以稳定。而且,他们大多是帮助老年人做家务和一些简单护理,而老年人更渴望的是情感方面的慰藉、精神健康方面的沟通,但这又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专家建议借鉴国外“义工”制度——社区为中青年志愿者和学生活动提供平台,为每个志愿者建立档案,作为他们以后升学、奖励等方面的依据;提倡街道建立以社会援助为主要内容、为困难老人提供公益服务的机制,组成志愿者队伍;高校开设相应的老年学专业,地方民政部门从高校招录专业服务人员,以培养从事老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专门人才。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说,对于居家养老,政府在加大投入为老年人兴建社区健身活动场所的基础上,还应重点建设护理型的养老机构,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服务;进一步完善老年家庭的扶持政策,完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比如对老年家庭进行楼梯、门槛等“无障碍改造”,建设老年宜居家庭环境;建设代际亲情住宅,鼓励老年人跟子女、孙子临近居住。同时,也要营造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树立积极老龄化理念,引导新一代老年人积极面对社会、面对未来,建立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充实。

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应构建起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将“养老产业”提升到国家层面加以统筹安排,逐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