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积分入户”为何少人喝彩(2)

广东“积分入户”为何少人喝彩(2)

少一些“入户”作秀 多一些公共服务

我国的特大城市和省份在人口和户籍问题上的纠结由来已久。以广东为例,2006年发布的广东省“十一五”和中长期人口发展战略目标指出,2036年广东人口将达到峰值,此时全省常住人口将控制在9900万以内,然后开始平稳下降;而实际情况是,2011年上半年的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披露,该省2015年的常住人口预期已达1.15亿,户籍人口控制在9000万。2015年常住人口的预期已经超过2036年峰值预期16个百分点。

城市不仅对人口的数量有控制,对人口的质量也有追求。这一点,从各地“积分入户”政策的制定上便能窥知端倪。广州对“教育部重点建设高校、211工程高校、985工程高校、广东省属及广州市属重点高校或其他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加10分,对“个人在广州市企业的投资额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加20分;中山制定的附加分指标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急需人才、专利创新、奖励荣誉等10项内容。

不少城市都将“在符合城市产业布局的高新技术领域工作”作为入户附加条件,而大多数农民工都在不符合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

“很多在城里的人希望这个城市的人口是有一定素质的人,希望要达到一定的学历,要达到一定的专业技能才能进入城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认为,各种低端服务是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只剥夺他们的剩余价值,不解决他们的公共服务问题,不解决他们在这里长期生活的困难。”

每年节假日的保姆荒、民工荒、服务员荒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李铁认为,现在应该着力通过各种方式来解决公共服务问题,“眼下的控制城市人口的政策可能只是一个短期的行为,不可能持续。”

长期从事农民工问题研究的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邹农俭也把关注点放在了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上,“户口其实不是关键问题,最关键的是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有没有跟上。”

邹农俭认为“入户”不过是一个形式,除北京、上海户籍能给高三学生带来更多考学优势外,其他地区的农民工其实对“入户”不会很在意,他更加推崇苏南模式,“政府每年拿出些钱来,建廉租公寓、蓝领公寓,给农民工提供免费培训,给农民工子女提供免费义务教育,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福利。”

广东番禺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的志愿者陈辉海告诉记者这样一组数据:“2011年反映最多的问题是社会保险缴纳,162个工人中只有71人缴纳保险满10年,5个人从未缴过保险,91人从2010年9月开始缴纳。”

珠宝加工工人龚甫飞所在的港资首饰加工企业,六七十名员工中,只有10人左右缴纳了“五险”。

2011年,曾有消息称,广东各市县政府财政将按照公办学校实际在校学生人数拨付教育经费,而不再区分这些学生是否有本地户籍。

记者在采访此组报道的过程中获悉,团广东省委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推出鼓励和扶持农民工学习并能拿到文凭的“圆梦计划”,得到农民工们的强烈响应。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计划去年一年已满足近10万名新生代农民工开始了大学的学习课程。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