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后毛泽东党报理论的发展和失误(2)

建国以后毛泽东党报理论的发展和失误(2)

 

关于邓拓本人,毛泽东批评道:你们的意见很一致,都不敢批评邓拓。要敢于给邓拓提意见,顶多撤职。邓拓要好好当刘备,刘备会用人。我看你 当了皇帝会亡国,你很像文、景、哀、平。你不要把着茅坑不拉屎。中央开了很多会,你们参加了,不写,只使板凳增加了折旧费。如果继续这样,你们就不必来开 会了。谁写文章叫谁来开会。⒀

邓拓向毛泽东做了解释,八大后中央有规定,党的会议不发消息,中央领导人讲话之后如果要宣传,必须经过中央批准。人民日报在最高国务会议 之后制定了宣传报道计划,起草了一篇社论和一篇文章,送交毛泽东的秘书、党中央分管新闻宣传的胡乔木审定。胡乔木当时也做了解释,说这件事情他也有责任, 感到那两篇文章写得不好,修改了几次,仍然没有把握,所以耽误下来了。

1958年1月在党中央召开的南宁会议上,毛泽东再次点名批评了人民日报的邓拓死人办报、书生办报和教授办报。1959年6月,在与人民 日报新领导人吴冷西谈话中,毛泽东谈到政治家办报。他说:“新闻工作,要看是政治家办,还是书生办。有些人是书生,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刘备、孙权、袁 绍都有这个缺点,曹操就多谋善断。要反对多端寡要,没有要点,言不及义。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⒁

这件事情的具体过程中可能含有一些谈话时的情绪,以及毛泽东在如何看待人民日报1956年6月20日社论《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 情绪》问题上与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发生分歧而对人民日报有意见的背景。如果把这些次要的因素排除,冷静地看待毛泽东对党报的批评,他提出的政治家办党报 的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报工作的思考,基本的思路仍然是通过党报指导工作,但是要求更高了,因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矛盾更为复杂,党中央通过 党报指导工作,对于党报的主持者来说,需要懂政治、懂策略、懂理论,才可能及时、准确地使宣传到位。

毛泽东批评人民日报的领导人反对中央的方针,显然是过头了,不是事实。但是他批评他们多谋寡断,什么都等着中央的指示,缺乏判断中央精神 的政治家的头脑,这一点是需要考虑的。他反复讲三国人物,目的是借史讲道理,提醒党报领导人要具有政治家多谋善断的智慧。人民日报编辑部当时虽然制定了宣 传计划,但是主观上也确实对这两次会议重视不够,从版面的编排上就可以看出,仍然按照老习惯,每天发社论,不管社论是否重要,总把新闻登在二条位置。在请 示没有得到回复的情况下也没有去分析会议的特殊性,不考虑其他非党报纸已经发表消息和文章的政治态势。在毛泽东批评之后三天,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系列宣传毛 泽东1957年二三月份两个讲话的文章和报道,包括社论《怎样对待人民内部矛盾》、《从团结的愿望出发》、《从各民主党派的会议谈“长期共存,相互监 督”》,以及报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各地积极讨论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等等,这样的报道原则上并没有违背中央关于领导人讲话的宣传规定, 但是宣传了讲话的精神。如果能够及时这样做,党报宣传党的方针就处于主动地位了。

这次发生的问题,与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时的问题不同,党报的领导人是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意识的,但是缺乏对党的精神及时、敏锐的分析判断 能力,单纯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被动地等待批示。毛泽东提出政治家办报,意在强调新形势下通过党报指导工作,对党报领导者的要求高了,需要他们具有政治家的 分析头脑。还有,就是进城后党报工作滋生了“机关化”的倾向,编报一定程度是成了一种单纯的技术,编者习惯于等待上级指示,缺乏对所报道的问题的政治分析 素养。

5.党报“五大作用”(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

1958年1月12日,党中央在南宁召开工作会议。会上毛泽东对195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社论《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 进行逐段的批评,认为社论批评“反冒进”是针对他的,同时肯定了人民日报1958年的元旦社论《乘风破浪》。开会的当天早晨,毛泽东看了几份省报,给广西 的领导同志刘建勋、韦国清写了一封信,要求他们关心省委党报的编辑,特别是社论,要第一书记挂帅,和宣传部长、秘书长、报社总编辑共同研究,精心写好社 论。接着他写道:“一张省报,对于全省工作,全体人民,有极大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请你们想一想这个问题,以为如何?”⒂他在会下与吴 冷西谈话中说,写这封信的目的是鉴于人民日报的经验教训,不仅中央抓报纸,而且省级报纸,也要认真办好,关键是党委要抓紧。

南宁会议实际上成为全国“大跃进”最初的思想动员。会后,人民日报根据会议精神发表了数篇社论,“人民日报的宣传向‘左’倾斜”⒃。仅就 毛泽东会议期间谈到的党报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而言,都是党报得以指导工作的作用形态,总结得很全面,可以说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党报 所发挥的全部正面作用,概括本身是准确而形象的。但是,当把这些所有的正面作用一起强调时,其效果就会促使正面促进的东西可能超过限度。在当时的背景下, 这些党报的“作用”一齐上,没有任何缓冲的余地,对于鼓动1958年的“大跃进”的宣传,造成的实际危害是有目共睹的。

在毛泽东确定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这一总体的指导方针下,党 报集中发挥“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发生1958年党报普遍的浮夸风是不可避免的。毛泽东曾经对一些浮夸现象进行过批评,要求“记者的头 脑要冷静”、“假话一定不可讲”⒄,但是在总的路线不得怀疑的背景下,加上1959年错误地批判彭德怀等同志的“右倾”、“在政治上使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 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在经济上打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错误延续了更长时间”。⒅

6.通过党领导的媒体展开大批判运动

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清算了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克服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当时运动中,曾出现 了对文化理论界思想认识问题的过火批判。但毛泽东本人对发表在解放日报和其他刊物上一些小说和杂文,所提出的批评是讲道理的(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 话》结论的第四部分)。

解放后,从1951年起,连续发生由毛泽东直接领导和参与的批判电影《武训传》、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的运 动。这些大批判,历史证明是错误的,伤害了许多同志。在报刊上开展大规模的政治思想运动,以大批判的方式解决文艺和学术方面有争议的问题,最初这类错误作 为个案尚没有造成对全局性危害。当时党内关于如何处理这类问题是有不同意见的。就在开展对胡风批判的前夕,即1955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宣传唯 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指示》。这个指示明确规定:“学术批评和讨论,应当是说理的,实事求是的。”“解决学术的争论,应当采取自由讨论的 方法,反对采取行政命令的方法。应当容许被批评者进行反批评,而不是压制这种反批评。应当容许持有不同意见的少数保留自己的意见,而不是实行少数服从多数 的原则。”⒆但是这些规定并没有得到认真的贯彻。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多次批示人民日报批判昆剧《李慧娘》、小说《刘志丹》等等,在他的严词批评下,人民日报和全国各地的报刊又接连 批判京剧《谢瑶环》,话剧《怒潮》,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舞台姐妹》、《林家铺子》、《不夜城》、《兵临城下》、《红日》、《逆风千里》等 等文艺作品;同时,还展开了对杨献珍的“合二而一”、周谷城的“时代精神”、冯定的“正义冲动”、孙冶方的“价值法则”等学术研究中不同观点的批判。

1965年起,利用报刊对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组织大批判,毛泽东传达了他决定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意图。他认为学术界、教育 界、新闻界、文化界、出版界是资产阶级的一统天下,因此要“高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大旗,彻底揭露那些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所谓‘学术权威’的资产阶级反动 立场,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化界、出版界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夺取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中共中央《5•16通知》)。在这些领域开 展全面的大批判,使得包括新闻界在内的整个意识形态领域遭受到史无前例的劫难。全国七八百家各级机关报和其他报纸,在“文化大革命”发动后绝大多数停刊, 持续数年全国仅有42家报纸,而且几乎千篇一律。北京电视台(即现在的中央电视台)一度停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一度被造反派掌握。

1967年1月3日和5日,上海文汇报和解放日报的所谓革命造反派夺取了报社的领导权,发布《告上海全市人民书》。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这 个造反夺权的文件于1月8日晚向全国播发。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在头条刊登,并加了经毛泽东审定的按语。按语写道:“随着上海市革命力量的发展,崭新面貌的、 革命的《文汇报》和《解放日报》出现了。这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反对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胜利产物。这是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一个 大革命。这件大事必将对整个华东、对于全国各省市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月11日发表了《中共中 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给上海市各革命造反派的贺电》,对这次新闻界的夺权事件给予了充分肯定。随后,全国各地开始了夺权运动,各省的党委和 政府被非法剥夺了权力,由所谓造反派替代了原来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

“文化大革命”中的“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实际上成为毛泽东本人和“中央文革小组”直接指挥运动的工具,报纸治 国、社论治国,凡是在报纸上被点名批判的人,顷刻变成黑帮、走资派、叛徒、特务等等,遭到全国声讨和残酷迫害。报纸上发表的社论,由于里面有几行黑体字 (毛泽东的指示一律采用黑体字标示),各地群众学习不过夜,上街游行欢呼发表。这种情形完全颠倒了党和党报之间的组织关系。在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错误、个 人专断的情形下,本来有一定制度保障的利用党报指导工作过程中的党报,反过来凌驾于党之上,变成了毛泽东个人利用党报随心所欲地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工具。

198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1957年以后至1966年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作出了如下的 决议:“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对一些文艺作品、学术观点和文艺界学术界的一些代表人物进行了错误的、过火的政治批判,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教育科学文化问题 上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并且在后来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而其原因,在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的估计发生判断错误。决议 指出:“这个期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发展得越来越严重,他的个人专断作风逐步损害党的民主集中制,个人崇拜现象 逐步发展。党中央未能及时纠正这些错误。”⒇

关于“文化大革命”,这个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同志的‘左’倾错误的个人领导实际上取代了党中央的集体领导,对毛泽东同 志的个人崇拜被鼓吹到了狂热的程度”。“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 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21)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2版,第4卷,1428页。

②《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册,75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③《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册,5-6页。

④《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177页。

⑤《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册,323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7卷,279、192-193、281页。

⑦《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8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⑧《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134页。

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133页。

⑩《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194、193页。

⑾参见吴冷西:《忆毛主席》,36-37页。

⑿《毛泽东文集》,第6卷,297页。

⒀参见李庄:《人民日报风雨四十年》,199-200页,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吴冷西:《忆毛主席》,41-42页;顾行、成美:《邓拓传》,95-97页,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⒁《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215-216页。

⒂《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202页。

⒃吴冷西:《忆毛主席》,59页。

⒄《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212、213页。

⒅《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8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⒆谭一:《毛泽东新闻活动》,251页。

⒇《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807、8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1)同上书,812、809页。

责任编辑:焦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